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特点 (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2.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3.
正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技工学校的女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必要的主体意识面培养也是必需的。一、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  相似文献   

4.
主体意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价值体现,是个体对自身作为主体的客观现实性的自觉把握和超越的前提。优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应着力提高主体基本素质,树立人生理想信念,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断优化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红英 《甘肃教育》2014,(14):119-119
正"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活动的个体,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  相似文献   

6.
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主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作为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主体意识内含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人格意识、受动意识等。全面探讨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主体性、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即主体意识。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增强主体意识,而教师应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如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激发主体的内在潜力: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能使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其“学会学习”、主动成才是当代全新的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其修养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9.
丁松林 《农村教育》2006,(12):51-53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护、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加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鲍宇 《宁夏教育》2006,(5):21-22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只有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提高人的内在价值,增进个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积极力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价值是主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建议在中学开设以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为内容的《心理学》。它的开设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可指导学生自觉开发自身资源,有利自我成长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心理要素,自觉调整和优化自我心理状态;有利于适应当前社会,克服脆弱心理而实现自我心理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主体意识是主体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度决定学生课堂活动的自主程度,从而决定主体的发展水平。主体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学习的。但不能是随意的、盲目的、失去主体身份的,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计划安排,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体价值的追求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这种主体价值的发展是终生的过程,是由进入教师角色到职业化再到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职业责任感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进一步专业化,专业自主权扩大,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的过程。研究和探析教育中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反映了人类对教育的现代特性、对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发展自主意识,仍是不少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评价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主体意识培养的具体方略再做点初步探讨。一、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学生常通过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和自我观察认识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培…  相似文献   

15.
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已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加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加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觉醒,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要求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能意识到自身的需要、价值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能意识到只有在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力量的驾驭中才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能力"。①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其自身发展水平的程度。基于此,"自主发展"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维度,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②以此为导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相似文献   

18.
曹海永 《青年教师》2004,(12):27-28
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中小学教师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自我选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觉超越。自觉超越,理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自觉超越就意味着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主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而主体意识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我觉悟,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意情表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意味着他们主动参与自身发展过程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自知、自检、自主、自奋的程度,从而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那么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这里提出六种意情策略,供讨论。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人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吉兆麟 《教育与职业》2007,(32):140-141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即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它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因此,加强培养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