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2.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现代迷信心理颇为明显,尤其表现在迷信动机方面,其次为迷信信念;从迷信程度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迷信程度总体呈现中等偏低;从问卷的平均值来看,大学生在迷信动机问卷上的平均分最高,其次为迷信信念,最后为迷信行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现代迷信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予以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在心理学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的服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科普工作;在社会学方面除了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应从课堂、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声东击西加强教育,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桓谭的博学多才、倡古文经学、反谶纬迷信、说形神生死、论为政之道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这位汉代著名思想家。桓谭尊重经验,崇尚理性,不迷信,不妄断,表现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这直接影响和启发了王充。如果说王充思想是汉代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那么桓谭思想则是“黎明前的曙光”,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5.
浅析汉代铜镜纹饰中的人文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  陈碧 《文教资料》2013,(5):60-62
汉代铜镜装饰艺术是当时科技水平、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汉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纹饰同时也反射出汉代人对富贵、亲情、爱情、长寿及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游仙思想作为抒情达意的手段,并形成游仙文学传统,伊始于庄子、屈原。到了汉代,文人们所创作的游仙文学,内容上继承庄子、屈原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长生享乐的渴求;表达对现实黑暗动乱政治的不满,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传说中的仙人如何成仙和世间良吏得道成仙的记载;对祭祀、祈请神仙降赐祥瑞和神仙方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儒家教学思想的人学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便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由思想理论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其中蕴涵的人学观念深刻影响着我国现实的学校教学生活。本文拟从人学的角度对儒家教学思想予以审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0.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迷信谚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身份认同、劝诫人生、心理安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英语谚语分为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通过对这几类谚语的梳理,可以对英语迷信谚语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迷信是人类在早期阶段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曾发挥着和科学同样重要的作用.迷信心理并非因为迷信思想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习惯导致的,可以说是由于人类本能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迷信的起源与迷信形成的心理学机制,阐明迷信心理的实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存陇南石刻与题壁中有唐宋以来约60首游仙题材的诗歌,综合来看,这些诗歌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并未超越前代,但又特色鲜明。其形成既是作为游仙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性使然,也与陇南的地理位置及久远历史中形成的文化、民俗与道教信仰有关。就其艺术思想与创作倾向而言,叙述主体多隐遁或游离于"游仙"主题,并融铸当地史实、传说,表现出明显的场域意识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旨在从战国秦汉之际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及政治文化演进过程的意义上透视、阐释汉代儒学复兴的政治文化意蕴.作者认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而得以全面复兴,既是诸子学各种理论取向冲突、竞争以至走向整合的结果,是统治者对政治指导思想所作的历史性实际选择的结果,更是由于它对秦汉间政治发展的变局及其问题作出了一种积极的回应,而且这一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同和适应,二是反思与挑战,其核心则是"评估权力".  相似文献   

16.
石文璇 《甘肃教育》2008,(19):26-27
引言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土壤。语言时时处处无不体现着民族心理和认知,多样的语言也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学界逐渐意识到,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更加充分的实现,研究文化与语言柏关系必不可少。由此,作为语言与文化间桥梁的思维模式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展语言学、翻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观具体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里的比喻,往往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本文试图从比喻与民族宗教信仰、比喻与民族审美观、比喻与民族生存环境、比喻与民族历史背景及文学传统、比喻与民族文化心理五个方面对比喻的文化内蕴作一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数字崇拜与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文章主要对大同方言单数的崇拜与禁忌进行了解读,最后得出大同方言中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不仅仅是语言特征、宗教迷信、民族文化心理等特征的体现,更是大同乃至整个山西地区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现代化过程,一方面使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事业得以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民族成员面对现代化的进程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革而表现出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因此,在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民族成员这一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的生存状态,民族教育更要放眼未来,从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意识与国家公民意识入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都有着它本原性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然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存在意义叉使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精神内涵得以沟通。21世纪,生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