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保证课堂质量。教师应立足课堂,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着力构建“立学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外资源的延伸、分组教学的落实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与体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课堂的教材内容.必须有着适度适当的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无可厚非。深入探究,教学质量是通过学习的主体——学生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外也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舞台”。这一点“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此,笔者提出“三抓一延伸”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的思考。“三抓”是从学习的主体入手,所谓“三抓”是指:一抓学习态度;二抓学习环节;三抓学习方法。“一延伸”即把学生的学习阵地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家庭、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践,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潘仪岚 《教师》2013,(9):52-53
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拓。一方面开放语文课本,即把教材的背景资料、作家事迹等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补白”;推荐同题材或者同体裁的文章做到以精读带博读;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发挥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开放语文课堂,开展“生活语文小文库”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语文,拓展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5.
纵观教学的各种改革模式,都涉及两部分内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或者说是学生的学习应分为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二者就像雄鹰的一对翅膀,只有两只翅膀都健康、健壮,雄鹰才能搏击蓝天,鹏程万里.这就是建构式课堂同样需要兼顾课前与课堂,做到建构式课堂的“三部曲”.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先导后教,让学走在教的前头;注重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性;培养自主能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1.巧用快板。 延伸课堂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说、记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很好地完成“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积累歇后语、名人名言以及课内外诗词的学习任务,一次课堂上,我拿来快板,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谢模祥在他的《大语文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加强语文与各门功课的合作,使他们互相融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如果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停留在课本上,就会造成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让"综合性学习"真正进入课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大语文”。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思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教不好语文;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广闻博览,仅仅凭课堂老师的传授就学不好语文。大凡语文教师都懂得语文知识得法于课内.语文能力形成得益于课外。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在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但走进课堂,仍然发现不少学生没有成为主人,还是老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始终有一只老师的有形或无形的手在牵着学生走。  相似文献   

11.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 ,不仅是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展 ,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课外乃至校外有丰富而便捷的学习资源 ,这给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育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 ;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我们的商议教学正是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教科书 ,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那么 ,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呢 ?一、开发利用各种校内资源 ,丰富商议材料。要“多读书 ,读好书…  相似文献   

12.
“翻转课堂”之所以得名翻转或者反转,其最大特点就是将课堂讲授的时间由课堂移至课外,学生在课外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而将传统课堂的宝贵时间留给师生互动或深度学习.可见“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促进师生课堂互动合作的技巧将成为“翻转课堂”能否落实的关键.历史学科所独具的知识的过去性和繁琐性呼唤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对教师的互动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盛安春 《考试周刊》2013,(89):36-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并且还明确规定各个年段背诵优秀古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总量,由此可见对“积累”的重视。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将积累的重担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资源。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明确指出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深思的问题 :语文教育的疆界在哪里 ?它是不是需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 ,无疑是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目的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动地去思考、去想像 ,从中获取知识的信息。课外的语文活动 ,只有尽可能地纳入这个轨道 ,并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只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凌燕 《考试周刊》2009,(42):22-23
教师要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的模式,转型为学生的导学者、助学者和促学者。  相似文献   

18.
张前中 《河南教育》2011,(10):40-41
课堂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近段时间观摩若干“高效课堂”.对两种现象深为忧虑。其他学科我不太懂,就只说说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仅仅靠有限的课内学习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是很难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语文教学除了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更要重视课外的广阔天地 ,更要重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还应把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谱写“柳暗花明”的新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语文“小课堂”学习的局限 ,引导学生走进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拓展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以大语文课堂去构建学生语文素质的互动网络。具体说来 ,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拓宽语文…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汉语水平的增长和全面素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正如很多学科一样,很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们感觉语文科目简单,觉得花时间学习是浪费时间,二是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就是简单的课堂和课外,课堂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课外布置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持忽视的态度,也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无从下手。在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