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姚君喜 《当代传播》2007,1(4):17-21
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传播活动表现为什么样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定位传播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的诸多手段构建和谐等等,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去思考和探究.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借以分析研究中国转型社会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理论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中国学人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成为世界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视角描述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热点、中心议题和理论转向,追踪国际传播的中国式建构的学术轨迹,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寻找现实与理论对策。  相似文献   

4.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微博,博物馆需要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利用微博做好大众传播,进行文化传播和公众教育。本文通过对安徽博物院微博进行案例分析,引入传播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传播学中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及"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微博传播实践中,可以初步总结出博物馆微博的传播模式,以启发各博物馆实现更好的微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中外跨文化交流呈现出愈加繁盛的景象,推动着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思考走向深入。就传播学重要分支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学术的前沿从目前来看似乎体现为相对学理化的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本文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作了初步的梳理、概括和思考。提出,跨文化传播学是以内涵文化和传播双焦点的文化他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的思想成果,研究文化在人、组织、机构、国家等层面的传播过程和规律,同时研究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性和调解性作用,进行新的文化主体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生产,探讨如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共存、共荣的可能与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并期待以此为起点,逐步建构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是中国传播学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学术追求.作为中国大陆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在传播理论、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理论、全球传播、传播研究本土化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景仰的学术建树,为推进传播学研究中国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以邵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业已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的概念与传播学有关.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产生于美国的系统化社会科学,仔细想想传播学好像也只能产生于美国.我们在传播学中能够见到各种越来越复杂的传播模式的图形,越来越精细的受众的心理学实验,对传播效果是大还是小的无休止的反复争论.可是我觉得这都是传播学的理论表象,传播学的本质和美国社会的精神如此的契合,美国传播学讨论的最根本问题是传播效果,思考其本质传播学就是一个企业运作的理论.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一些现象的缜密分析以求找到获得最大传播效果的方法,如果套用商业语言的话,就是如何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范松楠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学期间就环境传播议题专访了该校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教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出发,不仅指出这一框架会为环境传播这一国内新兴传播学分支领域注入新鲜持久的活力,还将中国的环境传播实践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察,提出"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世界"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明转型"是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潮流演变以及国际关系格局调整的高度概括,而"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则涉及中国如何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传媒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占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增强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版图中,华夏传播研究以其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著称。在我看来,华夏传播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各个古典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文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显然,我们可以从传播和媒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正是华夏传播学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理论引发的在对非传播的方式方法的思考,以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对非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必要性为基础,以国际台豪萨语广播为例,结合当前的传播工作,在了解自身优点优势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积极制定对策,用科学并适合的方法来传播中国好声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7.
因为参与了中国传播学科建构和发展的一段过程,想从亲历者的角度谈谈对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一些思考。思考的角度主要有三点:传播学的形态、业态与生态。一个学科的构成需要有史、论、方法、应用几个方面;也需要有研究机构、教学平台、实验基地和资料积累。这是我们通常说的学科形态。中国的传播学建构从建国后国内学界与国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邻国、多争端的国家,周边关系近而不亲、亲而不近者众多,争议广泛存在于领土、历史、海域、人文乃至意识形态等各领域。习近平强调:做好"中国梦"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有利于减少周边国家对我国的不信任,消除他们对我国发展强大的恐惧感,争取更多周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而眼下中国传播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三多现象"(即贩卖西方理论的多、炒剩饭的多、放空炮的多)显然难胜此任,传播实践的突破迫切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亟需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有效配合。基于以上认识和慎重、长期的思考,本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周边传播",并希望通过对其概念的内涵和特性、理论依据和价值、功能与应用的探讨,建构一个自成体系的"周边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刘春阳 《新闻传播》2023,(12):61-63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西方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在思潮混乱、舆论混战的当下,中国故事需要如何讲述出去?中国声音需要如何传播出去?中国方案需要如何宣介出去?我们需要突破美西方的舆论束缚,借助畅通渠道的搭建、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主要媒介,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持续营造稳定的有利的世界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