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代妮 《编辑学报》2022,34(2):149-152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和医学专业人士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医学期刊在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肩负着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的社会责任。医学期刊投身健康科普,通过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地实现医学专家和医学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源的科普价值,更精准地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弥补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学术性和科学性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健康知识传播的需求。同时,医学期刊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通过打磨专业化的原创内容,使用高可读性的表现方式,采取个性化和分众的信息推送方式,增强互动和人性化服务意识等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健康信息的精准需求,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在推动健康科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娜  刘洋  李玉乐  孙静 《编辑学报》2020,32(2):177-180
随着泛在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但当前网络健康知识来源芜杂,各种夸大甚至歪曲医学事实的报道层出不穷,健康科普的“含金量”亟须提高。临床医学期刊是权威医学成果发布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拥有由作者、审者和编者等众多优秀医学专业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具有天然的健康科普优势和媒体属性。《协和医学杂志》通过将医学论文科普化、捕捉新闻热点、培养科普人才、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等途径,证明临床医学期刊有责任更有能力在健康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超  武骁飞  张静 《传媒》2019,(5):94-96
医疗类新媒体肩负着引领健康科普规范传播的责任,既符合百姓需求,又可以抵制健康科普伪科学现象,应该大力发展。新媒体内容生产的IP化特点要求新媒体健康科普内容生产同时具有科学意识、受众意识和联动意识。柯林斯通过对人类互动机制的研究,阐明了人类形成互动的主要条件及互动产生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微信小编与医学专家、粉丝及专业媒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讨该理论对提高新媒体健康传播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到达率的建立和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了解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策略举措,以强化学术期刊的科普责任,助力国家科普战略。文章以医学学术期刊为例,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已经开展科普工作的期刊占比较低,且多为近几年开始;开展科普工作的路径单一,受众相对局限;科普作品的创作主体多样,审定流程不规范。进一步分析了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包括内容创作能力总体较弱、编辑投入科普工作的热情不高、科普工作传播范围有限等。提出搭建“医学学术期刊多学科多维度科普内容生产合作平台”,实现集期刊平台、新媒体、大众媒体的科普作品多途径协同传播,健全并完善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知识传播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等,使得医学学术期刊成为提升公众医学科学素养的主力军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面不断扩大,高校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引导正确的医学科技舆论导向。文章分析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意义,并结合高校医学期刊和新媒体优势,提出培养和发挥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识、利用高校医学期刊的资源组稿和征稿、组建学生工作团队、建立完善的稿件处理流程、与大众媒体合作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互动交流、获取相关政策支持等策略,为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3,(20):50-52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阅读方式到信息传输,从人际交流到社交沟通,诸如微博、微信一类的新媒体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不可获缺的交互平台。出版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方式,进行营销,促进图书销售并提升出版单位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本文通过对微信营销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出版企业在进行微信营销过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冀希对出版企业使用微信营销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用户已达数亿.网络新媒体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嬗变,一直以来以群体为中心的生活大有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生活之势.网络新媒体在为人们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进行伦理考量、伦理调适.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也在这一年之内,新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在感受着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精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新技术。本文从微信微博的相关界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锦杭  陈钢 《青年记者》2016,(20):49-50
新媒体正在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以培养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为己任的医学科普期刊遭受到挑战,生存日益艰难. 传统医学科普期刊的三大困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学科普期刊曾经历过发展的“黄金时期”,《家庭医生》《大众医学》等全国性刊物月发行量曾高达百万册,地区性的《健康博览》杂志月发行量也达10万册左右.但是,如今新媒体给传统医学科普期刊带来了三大困境. 1.阅读习惯改变,部分受众人群流失  相似文献   

10.
付玉晶 《新闻世界》2013,(12):78-8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医学科普期刊的是以宣传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办刊宗旨。本文以《保健与生活》为例,认为办好医学科普期刊,把握医学科普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以及实用性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提高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对于地市党媒来说,一直是需要攻坚克难的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的有效性,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对于地市党媒的新媒体平台来说,有效传播力,是决定用户规模和粉丝黏性的重要介质。江西宜春日报社主办的“宜春发布”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探索“有效传播力”,在内容生产和用户服务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宜春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微信10万+文章共29条,其中2020年22条,2021年上半年共7条。  相似文献   

12.
赵肖雄  潘璇 《视听》2018,(11):174-175
数字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科学文章和新闻通稿形式的内容传播,新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作为当下自媒体传递信息、传播内容的流行手段,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本文从数字媒体时代的科普传播特点切入,对科普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及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上海报业集团下属的《社区晨报》布局社区新媒体领域,先后开辟34个区域社区型微信公众号,通过建立微信矩阵的方式,冲出各种体制内外对手的重重包围,完成了覆盖全上海社区的新媒体布局,真正成为了覆盖上海社区各个领域的全媒体平台,成为了上海传统媒体变革转型中的一大亮点和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4.
赵媛 《传媒》2017,(17)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手机端已经超越PC端成为第一大社交平台,由于其便携、移动、可视、私有等特点,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根据腾讯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微信这一年来直接带动了信息消费1742.5亿元,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可以说,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数亿网民组成了一条制造传播互联网信息的"长尾",而这条"长尾"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会产生哪些作用?带来哪些改变?笔者通过对"长尾理论"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期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俊芳 《今传媒》2023,(11):49-53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传播在学术研究和公众视域中颇受重视。探究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平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健康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北京卫视养生堂”为主要研究对象,依靠其发展形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结合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分析》一书,对当下健康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创新性契合受众获知需求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虽然微信公众号“北京卫视养生堂”在这一领域实现了有效探索,但是也存在着缺乏深度发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健康传播类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邓晓斌 《青年记者》2017,(29):117-1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出现,承担传播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个性服务的重要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基于微信平台的大众传播属性,近年来高校开设、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发布、师生互动、扩散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信是集各种类型的传播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方式,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结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特性,是优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掌控高校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赵钊  刘淑妮 《兰台世界》2017,(19):123-125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史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线性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向多维度、多媒体方式传播。本文通过对全国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分析现有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平台校史传播现状,以及对具体指标的计算和统计,得出在微信公众平台下如何编研传播校史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数暨广大师生、校友和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校史文化。最后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校史文化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微信用户注册人数高达八亿,是人们社交沟通、浏览信息的有效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多传统纸媒认证微信公众号,打造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信息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推介自身品牌。所以现阶段,传统纸媒想要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拓展新媒体领域业务,提高与新媒体的融合力度,实现有效转型目标,加快传统纸媒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统纸媒发展水平。本文就从微信公众号看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冲击、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出版社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新媒体,出版社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成为一种趋势.本次研究的96家高校出版社中87家已拥有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开通率达90.6%,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经营现状、营销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直接法和追溯法在百度及相关政府部门网站检索科学技术普及、健康科普等相关政策法规,并使用关键词检索法在中国知网检索医学学术期刊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相关性筛选,并根据主题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医学学术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劣势及机遇、挑战。发现医学学术期刊开展健康科普具有强大的专家资源、数量众多的作者资源、充足的素材资源、专业的编校团队等优势;但也存在内容形式专业、受众局限,出版思维差异、科普传播人才缺乏,传播方式单一、影响力不足等劣势。开展健康科普,其外部机遇很重要,如政策支持力度大、大众需求度高、新媒体发展快速等,但还需加强人才培养、健全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