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认识,涉及到教育的一般问题、核心问题,譬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等形而上的问题,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规约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关注的通识课程问题,同样有其教育理念的指引。自教育产生以来,教育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到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相应大学课程体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人文课程、专业课程到注重通识课程的转变,可见,当今通识课程话语的兴起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兴起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全人”,这与家政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复合型、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理念相契合;同时家政专业生师比低,实行小班化教学,这对于渗透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更好。要拓展高校家政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对不同年级、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通识课程,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师的全科型特征,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指的是能够凸显小学教师复合的知识结构,体现高雅情趣和全面素质的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外课程和专业内课程两部分,具有“广博性…‘基础性”“创新性”的特点,并且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职业导向”原则,协调好通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通识课程体系内部各种门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较合理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5.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知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但由于人们对教师知识认识上的偏误,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这些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从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增设儿童专业课程、完善实践课程管理等方面,破解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有培养目标的矛盾、教学与课程的矛盾,解决两者的冲突,首先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目前定位在专业教育是合理的,这个前提下要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本文介绍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指出专业通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全校航空类通识课"航空概论"的基本情况,探索研究了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及航空类专业主干课程与"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出贯通建设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美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指出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会产生出新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今专业课程在各类大学中占优势.文章还分析了美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分配,探讨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致性及其实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推进的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改革显现出一些误区,即仅仅强调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导向,把课程改革局限于调整专业课程,追求同一化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把OBE理念下的课程模式奉为唯一的课程模式。OBE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目标追求应该寻求知识发展、社会需求、学生需要等三者之间的差异平衡,注重基于结果导向整体设计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追求差异化、弹性化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坚持以OBE模式为主导、兼顾其他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存在专业核心课程失落、各院校开设课程的差异巨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大等问题。依据课程体系各有侧重和模块化的设计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验实践课程平台,并在每个课程平台内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2.
求索通达之道——论通识教育的深度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并不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关系,我们要重视专业课程中通识内涵的开掘。通识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广度方面,教育的广度要以深度为载体。通识教育的要义之一是求通,唯有在足够深度的基础上才可能使学生领悟通达之道。大学教育必须拒绝肤浅。通识教育的优势不但体现于专业领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可能从中汲取一份更加通透的感悟,从而在专业的思考上也能够胜人一筹。通识教育必须在少而精的课程框架内构筑,不应提倡"淡化专业"的口号。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合作办学模式下,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前提是寻求合作双方对通识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共识,关键是确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与选择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应强调整合两岸的教育资源,强化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课程模式则选用分布必修型较为简单易行。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坚持由少而精逐渐向门类齐全发展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注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并凸显海峡两岸合作办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专业,它的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专业结构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为基础,包括“通识化教育”、“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应达到大学本科生的一般素养、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15.
开放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养成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因此,应在学校专业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三个维度构建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养成教育理念下贯穿全学程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核心课程与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初探——以宜宾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具有"三心四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优质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宜宾学院课程分类体现在三个视角: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两个关键环节,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前者着眼于显性课程,后者偏重于隐形课程;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中,从职业准备角度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从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等角度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从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角度,专业教育课程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分通识核心课程、通识拓展课程。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不应仅仅关心知识的广度.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并不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关系.开掘专业课程中的通识内涵,是贯彻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的广度要以深度为载体;通识教育必须以具体的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识教育的要义之一是求通.唯有在足够深度的基础上才可能使学生领悟通达之道.大学教育必须拒绝肤浅.通识教育必须在少而精的课程框架内贯彻.不同意"淡化专业"的口号.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文章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的课题体系建构出发,提出高校艺术类课程在专业通识教育上要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上要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此推动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通识课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智能、情感和社会化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具有松散性特征,实现有效教学要保持通识课程模块间、通识与专业教育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这必然会面临目标定位、管理机制以及处理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建议高校围绕培养目标、管理机制、课程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施行模式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它影响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阐释,更对其本土化改革实践过程形成了重重制约。具体言之,这种张力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理念上,通识教育的引进带来了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扎实育人和追求实用、改进学习方法和扩展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矛盾;其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行政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生管理体制、跨校合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再次,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广泛存在于课程内部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授课主体等众多方面。张力的存在反映了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同时也揭示了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统一的可能性。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张力需要将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同我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