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中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和就是事物间的协调、平衡、相辅相成,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良好状态.中和思想是儒家最基本的处事原则和最高的哲学智慧.儒家中和思想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其方法论是注重个人心性修养,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由个体推及整体,把道德与管理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使个人、整体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和谐的网络.因此儒家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目标下的中学德育新理念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以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为始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德育的创新理念与和谐教育理念。当代中学德育的目标创新反映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德育主题、德育体制建设、德育模式、德育师资及自主教育等内容与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克服传统德育意识的阻碍,构建中学德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道德思想为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的统一。个人道德培养内心和谐,社会道德引导社会和谐,自然道德创造天人和谐,是儒家道德思想"和谐"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儒家道德思想"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心理矛盾平衡能力;增强社会环境建设力度,创设矛盾平衡的条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人格是个体组织好内部心理因素并且协调好外在关系的最佳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也是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追求。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冲突正从人格的“单面化”倾向、“知行分离”、心理健康隐患以及忽视外在关系的和谐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高校德育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倡导审美化德育、树立大学生“我与你”的世界观、借鉴儒家“中和”教育理念,发挥其人格教育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孟子认为,圣人具有“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王阳明的《〈大学〉…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谐德育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和思想上的保证,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学和谐德育是在和谐德育的道德板块层面、机制板块层面、方式板块层面、情感板块层面和效应板块层面建立的一种道德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采用和谐德育实践策略,推动德育与德育主体的和谐,促进个体的道德生命要素沿着个性特色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不汲取先秦儒家的智慧。所谓“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孟、荀。他们和谐思想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概言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体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主要反映在自然本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和谐观念中的诸多理念值得当代德育思想借鉴,并由此形成和谐德育思想。这种和谐德育的思想要求形成和而不同的德育系统,从而实现主体、主体行为以及主体所处环境的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德育思想具有天下大同、对立统一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汪圣波 《教师》2011,(18):10-12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家和佛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虽然其哲学思想各自不同,但他们均从各自的哲学主旨出发,对和谐德育思想进行了探索。"和谐"思想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家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他们主要从关系和谐、本质和谐、结构和谐、宇宙和谐与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东西方哲学家们对和谐思想的哲学思考,成为我们今天深入思考和研究和谐德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强调自身的身心和谐,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增损、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兵兵 《班主任》2004,(9):7-7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韩国通过“传统道德”课程,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五常”,指“仁”、“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礼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信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为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社会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等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有关论述.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孔子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和"即中和,"和谐"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研究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对于形成既思想统一、人心凝聚,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