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凤朝  马逸群 《科研管理》2015,36(10):11-18
本文以华为、三星为样本,基于USPTO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与专利发明人信息提出两个研发国际化指标,并利用该指标从组织模式和空间-领域分布模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公司研发国际化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1)三星采用"以组织或人员为纽带的研发能力提升"模式,华为采用"以资金为纽带的技术获取"模式,两企业都朝着"技术获取和研发能力提升两者并重"的模式发展。(2)在空间分布上,三星实现了研发合作与市场进入的统一,华为的研发合作与市场则存在空间错位;在领域分布上,三星的国际研发涵盖ICT的所有子领域,华为则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及办公用品两个子领域。在此基础上,阐明本研究对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模式和策略选择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3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技术实证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影响的异质门槛效应。研究表明:(1)贸易自由化与研发技术进步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由低变高,其对研发技术进步会产生先降低后提高再降低的影响规律;(2)贸易自由化的研发技术进步效应还取决于市场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在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及行业利润门槛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的影响总体呈负向效应,而在市场化水平门槛条件下呈倒"U"型特征,在企业规模门槛条件下呈"U"型特征;(3)不同门槛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其中具有负向影响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3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技术实证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影响的异质门槛效应。研究表明:(1)贸易自由化与研发技术进步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由低变高,其对研发技术进步会产生先降低后提高再降低的影响规律;(2)贸易自由化的研发技术进步效应还取决于市场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在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及行业利润门槛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的影响总体呈负向效应,而在市场化水平门槛条件下呈倒"U"型特征,在企业规模门槛条件下呈"U"型特征;(3)不同门槛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研发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其中具有负向影响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特征,分析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存在供给严重落后于需求之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政府研发供给为主导、产学研联合研发为辅助、市场研发供给为发展方向的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战略。  相似文献   

5.
运用专利地图方法对40件混合动力汽车(HEV)高被引专利的年代分布、研发主体分布和IPC分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企业对HEV技术的研发起源较早;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于丰田和通用;未来的研发重点是蓄电池、控制系统和电数字数据处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以长株潭"两型"实验区为例,立足"两型"技术研发的特征,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对"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并比较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种技术的差异。针对"两型"技术研发的难题,政府不仅要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还要根据技术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利信息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竞争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专利视角出发,分析国际上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竞争态势,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年度分布、研发力量、技术优势等,以期为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部资源探测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障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向地下深部要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最主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因此,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核心技术研发及勘探应用示范,成为中科院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研发装备覆盖了电法、磁法、地震以及重力测量4类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可以开展"陆、海、空"全方位探测。我们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深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计划和技术,并依据矿产资源"攻深探盲"中靶区优选、靶区勘探、矿体精细勘查3个层面的技术需求,研制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系统、航空瞬变电磁勘探系统、多通道瞬变电磁勘探系统、金属矿地震勘探系统、深部矿体测井系统、海底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同时,在古亚洲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和特色成矿域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地质构造与成矿机理和矿床分布规律研究,探索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并对研发装备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实用性作实地检验,力争在找矿实践中不断完善研发产品,为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和全球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是一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新型研发组织,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推进应用技术产业化为核心目标,且具有"民办、公助、非营利"的典型特征.建立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对于推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文章结合当前青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邹乐乐  吴怡  陈佩佩 《科研管理》2019,40(6):100-110
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实现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目标和全球减排进展的可靠保障。探究研发主体对清洁技术的研发选择,总结其演化规律,对于清洁技术的发展判断和研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发布《绿色专利清单》与2009—2014年世界发明专利数据的匹配数据构建基于时序的清洁技术研发网络,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和最小生成树算法对清洁技术研发网络的结构特征、重要技术节点以及关键技术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洁技术研发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间联系不断加深,且不同技术小类间存在内生的技术联系;清洁技术研发的重心集中于电力、新能源车辆、节能电气器件和循环回收等领域,以"中介"能力较强的新能源车辆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关键技术路径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关键技术的迭代主要表现为从新能源车辆研发向循环回收和其他另类能源利用技术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已实现波动率、已实现波动率的正半方差和负半方差分别度量经济不确定性、“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坏”的经济不确定性,选取2009—2019年中国1126家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实证考察“好”“坏”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及异质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坏”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该研究结论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余秀江  胡冬生  何新闻  王宣喻 《软科学》2010,24(8):11-16,20
运用SVAR技术建立SVAR⑶模型,探讨我国技术创新、R&D、科研人员和"市场换技术"制度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研究发现:除了R&D、科研人员之外,"FDI制度"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短期内"FDI制度"通过市场替代机制改变了R&D、科研人员投入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内资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的短期行为,抑制了自主创新,但长期内"FDI制度"带来的外资竞争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R&D两者互为因果、自我加强,科研成果对科研人员的反向激励和拉动作用不明显,"FDI制度"促进了R&D投入;技术创新的规模报酬递减,R&D是技术创新持续增长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孙喜杰  曾国屏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15-1821
 R&D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企业与政府R&D投入的相互关系与“最佳”组合是关乎政府R&D投入策略的重要问题。这篇论文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从经济增长背景和科技发展政策的视角,研究了典型国家特别是美国R&D资助结构的演变。研究发现:R&D资助结构自身并无一般性的固定比例,“最优”R&D资助结构也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基于这个发现,分析了中国R&D资助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这些分析对中国确定政府R&D投入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R&D投入比例偏低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针对我国R&D投入 /GDP的现状 ,对有关R&D投入方面的主要理论作出述评 ,基于相关理论和作者的研究 ,建立了一个R&D投入、知识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模型 (RKY模型 ) ,并利用此模型对我国的R&D投入 /GDP比例偏低的原因作出说明。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我国R&D投入现状说明我国经济形态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 ,此外的原因还有较低的“R&D学习”效率和知识的贡献弹性系数、长期采用的技术引进战略及相应技术创新活动集中于“U -A模型”的过渡性和明确性阶段。本文所提出的RKY模型亦解释了“U -A模型”中明确性阶段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活动均减少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摘要: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的选择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本研究把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跨国公司研发体系和研发功能的演化为支撑,总结出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的演化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区位决定因素随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体系与研发功能的演化日益复杂化;在不同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功能中,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区位决定因素中的重要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企业规模与R&D投入关系研究——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使用Lowess修匀的非参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规模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较低,抑制了其R&D投入的频度,使企业R&D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就存在R&D投资的企业而言,小企业R&D投入强度并不低,R&D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倾斜的“V”型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外资研发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而我国从政府层面对外资研发机构的考评一直以来是越多越好,并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对微观层次的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到底如何并不关注.而事实上,在华外资研发机构规模不一、质量不等,不同机构对我国的效应影响并不相同.从基本概况、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溢出程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三层次多指标的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计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从微观层面综合考虑了影响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的各种因素,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资研发机构的在华绩效情况.  相似文献   

19.
黄苹 《科研管理》2015,36(11):64-70
为获取各创新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贡献,本文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别估算我国各地区不同活动类型技术创新要素投入的单效率,结果显示:基础研究的各创新要素投入单效率高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要素投入单效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经费效率高于RD科技人员效率,试验发展的RD科技人员单效率高于经费单效率,科技论文和专利作为要素投入的单效率很低,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率较低,各创新要素投入单效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创新要素单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各省份具有不同创新要素效率优势,各地区在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的同时,更应提高RD经费和科技人力产出效率,扭转科技论文"数量论"和专利"供给导向"。  相似文献   

20.
刘井建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68-1675
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提出了融合效率与效力的R&D项目绩效评价标准,明晰了二者的内涵与异同点,并阐释了其在R&D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关系。针对R&D项目活动的过程特征,构建了基于DEA的融合效率与效力的R&D项目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绩效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且存有较高程度的"效率陷阱"循环倾向,指出R&D项目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客户需求相一致,不能依靠增加R&D资源却实施数量多、效力低的R&D项目,需要从"质"上进一步提升R&D项目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