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化”是普通话的某些方言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儿”作为后缀,不能自成音节,在同化和节缩两种作用下,与前一个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音的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这样就使普通话的语音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套相当复杂的儿化韵母。汉语拼音字母用r,注音字母用“儿”.汉字用“儿”(“(?)”的简化字)来表示“儿化”.这些只是记号,让人卷一下舌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中存在的任何语音结构形式都能表达一定的功能意义,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儿化后,往往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或理性意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获得新的色彩意义,也有少数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明显的感情色彩,但这些词语负载着一种风格色彩即北京口语色彩。“儿”由实词虚化为后缀,成为名词的一种语法标志,可见,儿化引起了语言三要素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4.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5.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镇龙方言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名词性叠音词根的儿尾词是镇龙方言的一大特点;儿尾有协和音段的功能以及狭义指小和广义指小的方式;儿尾与子尾在人名和亲属称谓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对有相反社会意义的语言变素;儿尾的共时声调差异系轻声渐进扩散所致;镇龙方言儿尾实际上在一个音系内部共时地展现了一种由儿尾向拼合型儿化演进的汉语后缀“儿”的微观语言史;儿尾的轻声音变表明单个语素的音变也可以是在相关词汇中渐进扩散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从语音上看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化不自成一个音节,儿尾自成音节。后缀"儿"放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后儿化,放在单音节后一般为儿尾。本文试从儿化、儿尾的构成、作用、音值等方面说明词缀"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里由后缀“子”构成的派生词为数很多,不仅名词、量词里有,而且动词、形容词里也有。无论从这类词的数量上,还是从这类词的构造和意义上同普通话相比,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普通话里,后缀“子”能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大多数词中,这些成分在现代汉语中都是非独用语素),后面构成名词(如“帽子”、厂子”、“本子”、“胖子”、“乱子”、“弯子”、“灯罩子”等),尽管是否用“子”有一定的习惯性(如能说“肚子”、“李子”,而不说“肺子”、“枣子”),但后缀“子”用得还是很普遍的,由它构成的名词也很多,因之,一般语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音学方面对“儿化”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儿”是可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相似文献   

10.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后缀如“子、儿、头、们”等。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提起汉语方言的词缀,以往总是首先想到南方的一些方言,像通行地区较广、使用频率很大的名词前缀“阿”,地方色彩很浓的名词后缀“仔、佬、公、母也”等等,而对北方地区方言的词缀却往往注意不够。实…  相似文献   

11.
儿化韵的发音是学习普通话的的一大难点,可以说,比“平翘舌”、“前后鼻”、“边鼻音”更难发准确。很多南方籍或港台的主持人说话,声韵调都很好,但儿化韵出现的频率却很低或发得不很地道。相比之下,北方人发儿化韵相对容易些,但北方人发儿化韵时,后鼻音儿化韵是一个难点。一、后鼻音儿化韵的发音存在以下几种偏差1.不卷舌,不儿化即使有文字提示,视觉上可以看见“儿尾”,也读不出“儿化韵”。如:小巷儿=小巷;板凳儿=板凳。2“.有儿不化”越是有文字提示,越容易犯“有儿不化”的错误。即使心中知道这个“儿”是后缀,是儿化词,也仍然要把它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京方言,近、现代学者作了多方描写,但对其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则很少。本文对南京方言中老派城南、城北儿化词做了调查,对比了南、北两片儿化现象的异同,从语音机理角度研究了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儿化韵-儿中(“儿”在词中间)-儿尾(“儿”在词末尾)-声调变化。其中城南以儿化韵为主,儿尾、儿中、声调变化的情况城南、城北均有。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 ,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 ,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文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 ,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 ,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 ,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 ,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 ,文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苏虹 《文教资料》2007,(8):87-89
词素语境制约着词语意义的理解,由词素语境的差异必然导致词汇特定内涵的不同。汉语修辞教学必须和一定的词素语境结合起来,用构词法从词形入手,掌握汉语词汇的词根、前缀和后缀,以把握词的修辞转义。在教学中,认真分析词的内部形式,通过在对词的“解剖”获得其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对词的修辞转义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比“儿尾”更为大家所熟悉。所谓“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该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是语流音变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儿尾”呢?笔者发现,许多著作对它与儿化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说二者对立,有的说二者统一。比如,俄罗斯学者莫景西说,“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  相似文献   

16.
"×儿"是指"儿"音与其前字音节在语流中是否融合的问题,融合了的称"儿化",没融合的称"儿尾".因此,"儿化"与"儿尾"属语音平面上的术语;而带不带"儿"与词汇平面有关,是词汇平面上的问题.无论是语音平面上"儿化"与否,还是词汇平面上是否带"儿",都与语法平面上的"儿"有一定的关涉.语法平面与词汇平面一般统称为"儿缀".  相似文献   

17.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以后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是一种细微的音变现象,在口语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1)用来形容事物之“小”或“少”,如:一点儿;(2)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和亲切,如:小孩儿;(3)还可以帮助确定词性,区别意义,如:画(动词)——画儿(名词)。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儿化音节中“儿”的语音地位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语法地位的归属上,都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素。本则针对儿化形式与非儿化形式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影响,认为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节中的“儿”,应该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语素,凡是不具有区分意义作用的,则不算是一个独立的语素。与此同时,中对儿化音节的读音及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词类标记性是现代汉语后缀的重要语法特征,也是辨别现代汉语后缀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汉语后缀的演变过程是语法化在词汇层面的重要体现,其语法化轨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音的语法化;语义的语法化;句法的语法化。重新分析和类推是现代汉语后缀标记词类的重要语法化机制,也是现代汉语后缀词类标记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规范儿化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韵母er除了自成音节(耳、尔、儿等)之外,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转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便叫做“儿化韵”。目前的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或汉语拼音专著大都有儿化这节内容,并列出了儿化诸作用,也就是为什么要教学儿化部分的理由。其理由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