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舒新城怀着对中国新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而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他不仅构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以质疑的眼光去反思中国近代教育史,促成其揭开了中国新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2.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他那精深细致的教育史料整理和独特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在近代教育思想史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于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划分教育史发展阶段的标志。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史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时期:新式教育的工具化时期,近代教育制度化发展的自觉时期和以发现与尊重人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教育发展时期。1862年和1922年应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上下限,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是其中重要的节点。  相似文献   

5.
近代教育期刊同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它以区域分布广、创刊时间长、内容丰富、办刊质量高、影响大等特点,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库.研究近代教育期刊,探讨它自身的发展脉络,揭示它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史研究与当代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卢作孚就提出比较系统的现代化理论,提出通过训练、培养人才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宝贵财富,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是今后我国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要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包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战略方针。有了这个思想指南,我们的教育史研究工作将会进一步焕发它的青春活力。中国教育史研究贯彻三个面向,有人认为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儒家的“道德教育万能论”,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和建国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无限夸大论”。它留给我们现代德育的启示是:既不能过高地期望于德育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史虽然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现象和客观规律,但是它以历史研究方法总结我国数千年来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直接为我国现实的教育改革服务。因此,如何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面向现代化”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首次四批留美幼童的派遣,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滥觞,开创了清季教育史的新纪元,诚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的,“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它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樊篱,标志着传统教育的坚冰解冻,不仅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写下重要篇章。派遣留学,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也是洋务教育思潮发展的必然。“学齐语者,须行而置之庄岳之间”,遣派留学生当然是向西方学习的最直捷途径之一。洋务人物虽然早有此议,却因提不出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端方是晚清新式农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仅重视兴办新式农业学堂,派遣农科留学生,而且还非常重视利用农书农报、农会以及农业试验场的社会教育功能,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富有进步意义,理应在中国农业教育史和现代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会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教育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教育截然不同,采取的是新式教育,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学术界研究探讨了中国教会教育史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所存在的几种范式,但总体来说,研究的现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目前,仍有诸多问题亟待开发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清末教会学校师资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共始终,因而构成为近代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宏观研究早已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而微观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对清末教会学校——主要是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师资状况作一番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以对近代教会教育史研究尽绵薄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昀 《高教论坛》2004,(2):69-70,80
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第一次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内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西艺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滥觞。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西艺学校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沈葆桢在1867到1875年长达8年的总理船政期间,以务实的态度与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在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融合中西文化的新模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新办法。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实践西艺教育思想的人,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