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就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以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线,着眼于以下几个向度:第一,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来理解;第二,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理解;第三,从谋划发展的思维方式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中应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21世纪的主题,这是一个“人”的时代。而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体现在:深刻地认识人;充分地理解人;真挚地尊重人;全面地爱护人。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本体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人摆在核心地位:从价值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管理学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探寻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2001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确定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础,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作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我将围绕“人·生活·生命·生成”来谈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的理解。人过去,我们一谈到“师德”建设,就与制定规章制度,倡导职业用语,设立违规高压线等挂起钩来,“师德”成了规范教师、约束教师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年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逐步被大学所接受。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纷纷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认为“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理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所谓“以人为本”即“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的总和。我们倡导用“人文精神”来做德育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理解、宽容、相侪、欣赏学生。这是创新教育中教育者应提倡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顺应新世纪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潮流,立足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理解,不仅仅是指自然人和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解放。新一届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际出发提出来的,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以“以人为本”的发展历程及实质为视角,从三方面即人与自然的谐和性、人与社会的公正性、人与人的相容性来分析实践“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日的.从伦理道德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政党,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从教育教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位思考与处理问题,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不管是哪个行业,“以人为本”这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但如何去理解“以人为本”恐怕并不是人人做得尽如人意。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不时会听到类似下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沈旎 《湖北教育》2006,(12):15-16
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教材?课堂?分数?还是名次?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是活生生的人,于是有人提出教育“以人为本”,何以“以人为本”?如果能够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核心,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被理解为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  相似文献   

18.
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其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是在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支持人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和淡化权力影响力,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内驱力,从而把组织意志逐渐转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才智、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教育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新性,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有些学校的管理喜欢搞一刀切、大一统;只是就管理来管…  相似文献   

19.
罗杰斯通过批判科学主义的弊端,从“以人为本”出发,创建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体系。主要内涵表现在五个转变上:从“客观存在的人”到“主体存在的人”;从“方法中心论”到“问题中心论”;从“客观的科学”到“主观过程的科学”;从“二歧”到“整合”;从“方法论”到“具体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主要是强调创新主体(或称实现主体)是属于我们国家;从国家自强、自立和赶超的角度来理解“自主”;从克服过分“技术依赖”的角度来理解“自主”;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理解“自主”;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理解“自主”;从提高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理解“自主”;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