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面对教学和科研严重冲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失衡表现,并从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学校评价及激励机制层面及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层面分析了造成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冲突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教融合融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于一体,致力于科研和教学在融通合一中发展。科教融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怀育人的理念做科研、以学术的态度搞教学,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协同融合发展。在现实工作中,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存在主体行为层面的认识偏差、知识偏颇、行为偏好、价值偏离等现实障碍,阻碍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突破现实障碍,需从认识重塑、知识建构、团队引领、制度保障四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3.
双向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冲突隐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在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科研地位急剧上升,众多青年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职业倦怠感严重,这给青年教师和高校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隐忧.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既有高校纵向历史发展脉络方面的根源,也受当下政府、高校横向发展关系方面的影响.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和谐互动,高校应找准定位、分类发展,将科研考核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评价体系,同时青年教师也应学会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  相似文献   

4.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出应对策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努力进行角色转变,通过系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导师制、兼职担任秘书或辅导员以及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等方式快速转变并适应角色。同时青年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发展,通过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师德师风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职业能力。最后青年教师也需时常反思与重构,以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翼,但是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相对欠缺。本文提出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实时调节角色转变心理、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一系列方法来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做到教学和科研双赢。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外,也需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科研水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束缚因素,主要体现在理实结合与成果转化素质、考核机制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等方面,为此,全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不仅要构建科研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创建学术道德规范机制,还要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高学术交流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的主体和未来,其专业发展水平对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学术的提出,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教学学术视角来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其教学学术水平。通过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教师自身需立足自主发展,即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研究中提升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强化教学培训、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通识型人才的学生培养目标对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既要把握教学之本,又要提高科研能力,针对青年教师中普遍易出现的轻教学、重科研的学术氛围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迷失等现实问题,高校应努力引导青年教师从意识层面对教学与科研进行清晰地再认识、立足现实规划自我、将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耦合、重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考核标准,从而达到"鱼"与"熊掌"的兼得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学术氛围对科研人员心理与科研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术氛围不仅包括组织内部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工作环境,还包括学术制度,学术团队和其他学术资源。加强高校学术氛围对青年教师科研心理压力与科研绩效影响的研究,对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增强心理资本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建设,提升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对于实现高校职能,适应本科办学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与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教学是其"生存之道",科研是其"发展之道",二者孰轻孰重一直是争论的热点。面对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困境,要努力开发青年教师自身潜力、增长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青年教师成长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用为本,实现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2.
高校评价制度的行政化与量化严重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引发了部分青年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物化使他们丧失了学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领导层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对科研与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推进学术批判精神和学术道德的重建;另一方面重塑学术科研与教书育人的尊严,使青年教师处理好科研、教学、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承担着教育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科研中的表现,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基于此,文章从大学生培养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从政府政策指导、高校教育管理以及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成长,既关系教师自身职业生涯也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本文从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科研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规模与比重的持续增加,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借鉴胜任力理论设计涵盖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角色转换、从教意愿、成就导向和创新意识的职业能力冰山模型,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以武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群体职业能力非均衡分布显著,并根据差异原因提出精准帮扶、团队归属、奖惩制度、服务保障等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干部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刚刚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从师德、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院系领导对于普遍性师德问题应进行及时教育,对于个别青年教师思想问题应予以个别处理,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动。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之养成,其根本在于唤起青年教师内心的发展需求.高校应发挥校本培训的积极作用,改善学习型的学术环境,改善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让青年教师在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思考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青年教师应科学对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养成创新精神.高校青年教师还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5,(5):117-120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胜任型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困境,以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访谈的形式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胜任型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都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身份认同较低等问题。文章提出的对策是独立学院应给予青年教师优良发展环境,完善学院管理制度,创立配套培养机制。青年教师应自觉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组建多样化教师互助团队,实现科研互助合作。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中的学术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点,本文从战略规划、成员培养和政策扶持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在人才资源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学术团队的强化相脱离的现象,提出为学术团队的组建与强化,应将青年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置于学术团队建设的大目标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提出通过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开发教学资源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研究等加强团队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