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透过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家治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难选择;德治还是法治?其原因在于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实难取舍。本文认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要求德治与法治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本文重点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寻求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法治与德治不可分。因为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新突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明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4.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需要制定政党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治理腐败偏重于德治,而非法治,由于德治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因此治理腐败需要法治予以弥补。腐败主要发生在党员干部中间,因而,治腐应以治理党员干部的腐败为重点,党员干部腐败的原因在于其许多权力没有受到相应的制约。要约束党员干部的权力,就必须制定政党法;制定政党法不会改变政党的性质,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反而有利于提高党的威信。政党法应包括政党活动的基本原则,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内部治理结构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于大学道德领导与"德治"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社会背景与时代动因的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的"道德缺失"引起了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反思;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缺位"引起人们对"以德治校"的重视;大学道德的退化与大学精神的衰微是大学"德治"的时代动因;当代思想家"德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探索,引导我们步入新的视阈;大学治理的当代困境是"德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9.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表现,是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或偏离职责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权力腐败问题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治在预防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在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权力腐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职人员加强道德实践、促进公职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等治理权力腐败的德治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