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本质是课程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知识的观点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但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系统,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而忽视学习者的需要和发展。课程是活动的观点源于活动学说,强调课程是学习者自主活动的总和,突出了学习者是课程主体,但容易与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混淆。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种观点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者主动获取的过程也包括进去。将课程本质的定义从知识转换为经验,是对于课程认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中开设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从知识的社会建构观点出发,对学习者保留在学习论坛上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学习者群体知识建构的层次。同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以下简称SNA)的凝聚子群分析、角色分析和中心性分析对群体互动特点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学习者之间更多地停留在信息分享和观点比较上,群体知识建构层次不高。另外,学习者因参与情况不同,相互的权力分布不均匀,并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分布,部分学习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最后,作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后续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3.
师徒教师教育中的身份改变——以英语初任教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焦点的社会文化转向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学习者从外部社会协商到内部调节控制的渐进变化过程,最终导致学习者身份改变。因此,相对于传统认识论观点,师徒教师教育中英语初任教师必须实现由知识学习者向身份投资者,知识灌输者到实践探索者,独立工作者到群体协作者,单学科课程执行者向超学科课程建构者,生活与工作分裂向融合等身份改变,而这些改变的实现依赖于师徒之间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共同体关系和平等对话关系的身份改变,从而实现双方共同对现有学校文化和教学实践的变革和双方专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6,(6):94-1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习者在观点的产生(IG)、观点的组织(IO)和知识的融合(IC)这三个阶段中的表现差异,发现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习者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知识建构领域研究者认为知识建构不仅包括个体的知识获得,更强调共同学习者的知识细化、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并提出知识建构中关于观念、社区和手段的十二条原则。为了对混合式灵活课程( HyFlex)中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根据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建立了在线学习对话分类表,从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对在线对话过程和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四门课程每次教学的视频记录、文本聊天记录和语音对话记录,本研究根据对话发出方、接收方和对话类型形成对话交互矩阵,然后结合对话矩阵及内容分析,形成在线知识建构过程中质性资料的量化统计数据、内容分析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参数等。基于这些数据对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线学习成员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公共知识建构的集体责任,用“回答问题”及“反馈和评论”方式促进社区的知识发展;彼此间平等对话,呈现开放均衡的交互形态,相互依存地进行学习;开展的对话平等而有效,所有成员在其中发展自身的观点,实现了知识创新;积极分享资源,并建议和分享应用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实践中建构性地利用资源。可见,创新、相互依存和公平参与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在线知识建构中得以实现,并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媒介教学多变性、知识叙述多语性、学习接受多选性等文化特征。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类型的最新代表即是微课程文化。建立在微课程文化基础上的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了新媒体知识碎化叙述与移动学习接受策略。开放大学课程教学的这种新形态,具有独特的活力与魅力。在现代远程开放教学环境里,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到位的优质课程媒介、课程教学资源和知识叙述模式,形成更加具有艺术化和人性化的知识信息刺激,促进学习者发生更加良好的学习接受阅读反应,这是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新要求,学习者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独立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倾向,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使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核心是以与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来体现学习者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建构。依托当代课程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知识选择不仅为现时职业技能做准备,还必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知识,使学习者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课程知识结构强调跨学科、综合实践,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知识建构是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剖析活动中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调整优化活动设计方案。本研究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具体过程和互动结构等,得出了三个结论。1.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会话数量随着知识建构层次的升高而减少,更多的会话集中于信息分享层级,在理解层级以上的会话数量偏低。2.在问题空间构建阶段主要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问题解决策略选择阶段是对信息进行新情境下的分析、综合,并不断评估解决方案。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互动结构总体可以分为信息加工、建构观点和方案、提炼或浓缩观点与方案三个大的意义单元。  相似文献   

10.
知识建构是一种社会性协商与对话的意义建构过程。基于协同学习工具套件所构建的适应集体学习情境的新型学习环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来探究课堂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特征。结果表明,协同学习环境中,通过支持教师主导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形成了知识聚合性的社会关系网,使学习者的观点、想法快速地进行汇聚从而支持深度知识建构,同时也清晰地描绘了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特征。本研究可以为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新技术革新教学提供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调查显示,医学专业英语跨文化教学存在教学目的功利色彩较强、教学情景缺失、中西文化教学失衡等问题。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原声电影、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英汉文化差异却导致了英汉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当对西方文化的补充和渗透成为一种主流时,难免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引入西方文化,将容易导致文化侵略。通过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反文化侵略的现状,提出完善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等可行性较强的措施,对改善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几乎被忽略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英文跨文化教学中,由于文化导入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文化导入问题成为公认的教学难题。为此,必须追溯主流文化,构建文化思想导入系统;立足文化分类,构建交际文化导入系统;以词语库为重点,构建教学文化导入系统。  相似文献   

15.
Global concer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n appropriat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for young children inevitably raises questions for teacher educators and the cont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hese concerns have been particularly visible in England following recent policy initiatives and the resultant ‘academic shovedown’ and ‘high stakes’ performativity culture in school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their final teaching practice, identifying pressure from a range of sources to deliver a more formalised curriculum than they were prepared for in their university-based courses. Drawing on Bronfenbrenner among others, we consider the socio-political and -cultural sources of pressure linked through human agency,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or teacher educators. The study argues that student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may be faced wit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ssonance between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based training on the one hand, which promotes a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lay-based approach in keeping with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the statutory curricular framework in England), and the reality of pedagogical practice in early years setting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河湟地区的藏族是以农业为主,号称安多的藏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富有"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而这里的传统文化也兼具游牧部落和临近汉族的影响。本文讨论的范围是其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部分,而有关建筑、服饰、语言和文化等则不包括在内。作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研究应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我们必须提升援教素养,注重民间武术交流,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列举实例,从不同几方面论述了在进行汉英文化交流时,双方所采取的不同的思维取向,进而阐明了解不同的文化,掌握文化技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和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阐述了文化导入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以期探讨优化英语教学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热点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高校校园文化热点反映了某一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折射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校园文化热点异彩纷呈,此起彼伏。透过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不断涌动和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断调适的轨迹,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调适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