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媒体"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慎界定“和谐媒体” 最近以来。在人们论及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传媒的作用时。“和谐媒体”的概念被频繁使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需要新闻传媒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切实努力。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闻传媒,如果本身并不和谐.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和谐媒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因此笔者不主张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中太多地使用这样一个缺乏审慎界定的概念。而如果缺乏审慎的界定,它就很可能被误读。  相似文献   

2.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普遍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以提高和增强媒体自身的价值,吸引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听众。不少社会新闻作品既发挥了道德规范功能作用,又体现了指导性原则,在主体上很好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主流,充分发挥了表达舆论、传播思想和观点,达到统一思想和行动,社会效果明显。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杨咏 《青年记者》2010,(5):42-43
这些年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新闻线人”已成为了我国新闻传媒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他们提供新闻线索而制作成的新闻报道即为“报料新闻”。新闻线人不是隶属于某个传媒组织机构的职业新闻人,他们是传媒组织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若将其置于“传播者-受众”这一对新闻传播的主体关系范畴之中来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下的媒体,新闻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绝对是媒体大国,但绝对不是媒体强国。毋庸置疑,这些年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把关人”的传媒从业者,就更要认清传媒职业属性,做一个正确舆论的引导者。可是现实社会中,有关传媒人的新闻伦理失范和对新闻当事人及受众所造成新闻伤害的事件却频频发生。“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此案报道的分析,探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9.
王小南 《新闻前哨》2000,(10):41-41
社会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越来越引起新闻传媒的重视。部分传媒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惜祭起一种法宝,这便是对被报道的社会新闻进行“黄色”处理。如近期在部分传媒社会新闻报道中常出现这样一些标题:《情人被他铰成肉酱》、《邪念引发的疯狂》、《“红颜知己”毁了“面粉老总”》、《粉哥粉妹:一对鸳鸯大盗》等等。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追求煽情、刺激和耸人听闻的报道手法,与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年、影响遍及世界的“黄色新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黄色新闻”及初出现在1897年的美国纽约。其时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11.
“陷阱新闻”与“隐性采访”、“传媒假事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可以被看作是两者的交集。作为在实践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新闻现象,“陷阱新闻”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陷阱新闻”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的特征,都是对新闻伦理规范的违背。  相似文献   

12.
简论新闻精神对新闻制度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精神是新闻活动者对待新闻活动的基本态度,关于新闻传播的价值理想,以及进行新闻传播的方法理念;新闻制度是指传媒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制度的核心。新闻精神对新闻制度的设计和建设具有“思想母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商晶 《新闻与写作》2004,(11):40-41
传媒记录历史,传媒影响历史,传媒也汇入历史。关于新闻与史的亲缘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谭嗣同的“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揭示了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章太炎认为,新闻作品须以事实为本,新闻评论要有独立见解,如此方足以匡国政而为史官取材;李大钊认为,“历史不应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管理 “管理”者,有管辖、经营、约束之意。现代管理学有管理程序即管理要素一说,认为管理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要素构成。新闻舆论监督的管理,从中国新闻传媒的从属地位与性质定位来看,大致也可以认为,由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实施对新闻舆论监督主要主体——新闻传媒、新闻记者的管理的领导与主管部门,则有党委、政府、司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真实”。一档优秀的新闻谈话节目首先要有强大的公信力,选种公信力是连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充分尊重和作为新闻传媒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之上的。不讲求“真实性”的新闻谈话节目,自然就没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林迅 《新闻世界》2013,(5):319-320
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使人们在接受新闻时,也在生产新闻。新闻不再仅是信息产品,也成了免费的消费品,因为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娱乐,而人们也在娱乐中消费新闻。人们对待新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也渐渐被模糊,被洗刷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青年记者》2006,(8):103-104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新闻传媒的拳头产品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精品意识。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三、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传于世。——策划意识。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闻是有党性的,新闻传媒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引导群众的“喉舌”;而新闻专业主义则要求,新闻传媒不为任何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服务。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党性原则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冲突,党性原则会扼杀“新闻自由”,喉舌论有损新闻的“客观公正”;媒体是第四种权力、是社会公器;记者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党性原则是第二位的。这类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谢明 《当代传播》2002,(3):44-46
西方传媒常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西方传媒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则反映在它的新闻报道手法与原则上。纵观西方传媒的发展史,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