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辉 《文教资料》2008,(17):14-16
李煜和纳兰性德两位词人都经历过国家或民族的战乱兴亡,都有着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内心感触,虽然都身处最高统治集团,但爱好天然,不拘性灵,所以尽管相隔七百年厚重时空,他们的声音也似乎在遥相呼应,不约而同地使用词这一形式尽情抒发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喜怒哀乐,唱出了属于那个时代、民族的无尽悲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李煜对纳兰性德词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煜和纳兰性德是词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初开词之风气,一个在词渐衰时使之中兴,他们两个都是词坛婉约派的大家,都在各自的时代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艺术表现上,他们都以白描为主,李煜长于精炼概括,而纳兰性德则长于委婉细致。与纳兰性德相比,李煜愁情词的境界更为深厚。两人都缘情写词,但李煜多是直抒胸臆之作,纳兰性德较为委婉含蓄。李煜和纳兰性德用自然真诚的笔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愁情词,这些成为响彻在词的历史天空中的绝妙好音。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纳兰词兼有陈维松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但咏物词也别具一格,从某种角度来说,更能体现纳兰性德的壮志未酬的人生理想和他闲云野鹤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4.
在词史上,纳兰性德的边塞词独具魅力。作为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充满北方民族风情。受汉族文化影响,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在壮阔的境界中融入清新婉怨的情思,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在边塞词坛上独树一帜。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让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带有浓郁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5.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是清初一位颇有成就的满清贵族词人,他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词作风格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被认为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的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羽 《教学随笔》2016,(7):151-152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8.
对于纳兰性德这位清代杰出的词人,多少年来没有很好地研究。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一个“谜”。需要我们去揭开这个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纳兰性德是满族第一位著名词家。可是,为什么长时期以来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却十分稀少呢?有的研究者认为,首先,这是和民族偏见以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纳兰生在清初,一些有民族偏见的人总认为只有汉族才会有大诗人、大文学家,只有唐代才有大诗人,只有宋代才有大词人。到清代末年,更由于对叶赫那拉族后代慈禧太后的祸国殃民深为不满,因而对纳兰性德的研究,也就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大感兴趣。其次,是由于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估价不足。再次,是由于人民群众对纳兰性德很不了解。建国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虽然清除了一些偏见,但是在长时间的极左思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多数评论家都认为纳兰性德词的特色,是婉丽凄清,极善抒写愁情,真是触处成愁,书愁不尽。其衷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性德本人最佩服的也便是这南唐二主。郑振铎说:“性德以清才著。其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纳兰性德与李煜,两人的思想和感情,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在风格、手法上也极为相似,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类似的高度。其实纳兰的词既有哀感顽艳的一面,也有豪放激亢的一面,是既有周柳之香柔,也有苏辛的豪放。是个全面的词家。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他的词不仅在清代文坛享有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占有一席之地。纳兰性德的词作中,频频使用“瘦”字。本文对其“瘦”境词的意象选择及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并从文学传统、词人的性格及独特经历进行原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梦的意象在纳兰性德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身为皇帝宠臣、权相之子的他由于其独特的人生际遇,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情感。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纳兰性德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梦的意象的成功创造,使纳兰性德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正书名:《纳兰词》作者:纳兰性德内容概要:《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集,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他的诗词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光彩夺目。作者个人超逸的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生平及其悼亡词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悲剧感的满族词人。他的词具有浓厚的忧郁色彩。这种“凄婉感伤”的忧郁词风,与其性格气质、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哀怨凄婉的"真切"为特征,此风格的形成,与其婚姻生活关系极大。纳兰性德与妻卢氏婚后相知相惜,然卢氏命薄,婚后三年即溘然长逝,婚后的甜美感情生活与爱人离去的凄怆产生巨大的感情落差,这一情感波折直接促成了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的词婉丽凄清、哀感顽艳,与他的诗风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词人刻意追求的一种风格。词人词风的形成,囿于几个生活中的矛盾。积极入世是词人后天教育形成的,而宿命观是词人与生俱来的;这是词人无限哀愁的根源。知道自己的苦痛而不消极,正是词人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满族第一位著名词家,曾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说他的小词可“直追后主”。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也称赞“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一位名作家”。可是,为什么长时期以来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却十分稀少呢? 有的研究者认为,首先,这是和民族偏见以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纳兰生在清初,又是少数民族中的文人。一些有民族偏见的人总认为只有汉族才会有大诗人,大文学家,只有唐代的大诗人、宋代的大词人,才有资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末年,叶赫那拉族后代慈禧太后祸国殃民,因为对慈禧不满,所以对清朝政府及其官员也没有好感,这就使纳兰性德研究也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其次,是由于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估价不足。再次,是由于人民群众对纳兰性德很不了解。 建国以后,在长时间极“左”的思想影响下,有的人仍囿于偏见,简单地认为他是“纨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清代满洲著名词人。他的词能将满文化豪放粗犷和汉文化凄美纤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离不开他作为一个满洲世家子弟先天奋发进取的民族特质,也离不开他后天谦逊好学、结交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其生活和诗词创作生涯中,纳兰性德与汉人学者的学习交流、互动唱和,深刻体现了满汉文化交流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纳兰词中雨意象出现频率颇高,统计起来,在纳兰性德的三百四十三首词中,雨出现了八十七次之多。可将雨意象归纳为四类,分别是思妻之雨、悼亡之雨、思友之雨和怀乡之雨。雨的意象的形成,与词人个人独特的感伤性格、词人自己一生的遭遇、词人的伤感的审美观以及传统的婉约词尤其是北宋词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饮水词>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集.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性德自幼聪慧好学,长而博通经史,尤好填词,并以词人名世.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成进士,康熙十七年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多次随扈出巡,并曾奉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他生于顺治十一年(一六五五),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仅三十一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