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发展,高等学校走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并服务于社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逐步形成的办学模式,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作存在着政府职能缺位、制度政策缺失、学校封闭、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方出发,构建政府牵动、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校企协同培育工程人才的理念,对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既是改革的契机,更是发展的机遇。规避校企协同的可能风险、寻找有效合作途径以及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协同点。因此,校企协同中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研判行业企业需求,找准协同点,从理念育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和压力育人入手,积极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企协同组织机构、改革课程体系、人员双向互动、学生全年企业实践等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工程现场和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实现特色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本文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系统介绍和分析了"校企协同,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为同类型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中行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方面问题,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面向行业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改革举措,通过构建面向行业的优势学科体系、行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构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等措施,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参与培养过程、校企共建、企业赞助、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5类17种校企协同创新具体举措;接着分析了协同过程中面对的多种困境:教师科研压力大,重视科研论文忽视社会服务,重视教学忽视人才培养,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受益不明显;为此提供了推进校企协同机制建立的4个有效经验:完善组织体系、寻求共赢基础、拓宽渠道支撑、制定激励机制;用实例说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取得的成效,体现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多次出台产教融合相关方案及指导意见,格外重视并提倡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产教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也渴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不断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在产教合作的道路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普遍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为此,本文对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深入调研及研讨,寻求解决校企合作深层次问题的方法,创新产教协同育人中的教学管理机制。得出结论:产教协同需要形成高校、企业价值共享的机制,才能增强双方在合作中付出努力的主动性,真正践行"双师协同+多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合作实效。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7,(6):108-1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其内涵是强调校企联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突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改革基本思路,并结合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施卓越计划的案例,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呈现出多样化、深入化、链式化等多种紧密发展模式,校企合作走向协同纵深发展。但是将校企协同推进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阶段相结合,根据人才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和需求进行价值激发、整合、转化和实现,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仍显得不够。因此,基于北京地区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结合校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提出"三链共生"模型及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对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用户四者之间在各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推进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育形式.而电气工程专业作为与企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更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形成高校教育特色,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来打造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面对高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遇到的2个难题:一是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达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的难度较大;二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受到种种条件制约,导致校企合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被动应付,效果不佳,阐述了工程训练(实训)中心在推进实践教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转变思路和角色,深入挖掘了学校自身的潜力,承担起企业化实践教育基地的任务,为解决校企合作难题、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补充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高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行业企业深度配合与参与,但在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容易陷入困境。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以转型期应用型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为例,运用合作博弈方法分析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合作班"和"定制班"人才培养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突破校企合作困境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保障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鲍静  潘勇 《江苏高教》2021,(8):76-80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主管部门适时提出大力发展和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和号召.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培养理念与当前的产业变化、未来发展需求不相匹配,课程设置刚性固化,培养过程逐渐封闭等问题.文章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调整专业设置、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协同合作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办学最早出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但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开始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大大提高我国未来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高等工程教育在校企合作中面临诸多难题,如办学目标、投入产出、深层次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本文以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在实施"紫金模式"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持续改进为素材,分析了校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中不同层级的概念,明确了不同层级的地位和作用,为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和培养成效。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下,积极开发"源头活水",保障"双师型"教师的稳定来源;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协同推进系统培训工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完善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机制,极力满足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需求,开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钟佳 《文教资料》2021,(1):152-153,171
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是未来培养新工科人才,服务于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要起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不断提高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能力,是高等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与企业在教育中分别扮演育人和用人的两端角色,从供需两侧实现对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校企间不断加深合作,从师资力量的队伍补充,学生进入企业和企业入驻学校的互联,制订适应行业发展、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校企之间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一系列举措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地方高校则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在当前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和金陵科技学院积极筹办软件科技大学的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了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和利益共享,达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由之路。长春光华学院信息类专业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践行了校企产学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理念,创新了"2.5+0.5+1.0"及"3+1"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元四共五平台"工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以及合作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率先将企业"5R"模式引入了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工程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南通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实施方案,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适用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对改革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改革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