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记者》杂志编辑部围绕"休闲"报道创新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我把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写的"长假与'休闲学'"策划笔记整理出来,作为对编辑部"约稿函"的回应.因为是按日记录,难免不尽周严,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新闻出版总署和南京大学,就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问题进行论证,我应邀出席会议,并被要求发表意见,从而引发了我对行业"摆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甸甸 《图书馆界》1998,(3):20-21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会增加做大问题的成功机会.几十年下来,我觉得费米的话很对.一个人成天想大问题,弄不好会发神经病的."  相似文献   

4.
水涓 《编辑之友》2007,(5):89-90
作为编辑,如何审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方面,既有有关专家、学者的编辑学论著专述,也有很多编辑论文专评,在此,我不必赘言.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我对期刊尤其是文学期刊的"更正"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关注,每当看到一些文学杂志上的"更正"时都会多加留意,并从中借鉴.下面我仅从"更正"谈编辑审稿中的问题,就教于同人方家.  相似文献   

5.
1999年5月29日至6月5日,我馆积极响应省文化厅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号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服务宣传周"活动.这次活动虽仅仅历时七天,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惊喜之余,这次服务宣传周也引发我想到了许多问题.下面就把我的几点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报道任务中专访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针对火星和行星探测的热点话题,张荣桥倾囊相授,与我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采访中,除了火星和行星探测等"硬货"内容,张荣桥对媒体关于科学报道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担忧.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多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却...  相似文献   

7.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一次评论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面对这样一篇作品引发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9月14日专栏中的<教师"过节"为何如"过关"?>这篇文章,是如何从社会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声讨,过渡到教育自主权问题的思考的呢?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做报道、写评论,我没少对北京市出台的政策、办理的案件提出质疑和批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批得就更"狠"一点.如果有一天我犯点事儿"进去"了,对有没有"那事儿"只字不提,却只说自己是"因言获罪"--有关部门抓我是为报复我批评他们,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特矫情?  相似文献   

10.
1982年18岁的我刚一出校门,就分配到恩施州档案馆工作.当时,我对档案馆一无所知,以为"档案馆"便是"党案馆",着实让人嘲笑一番.  相似文献   

11.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媒体系列谈之七]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邵教授,您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原本是行而上的哲学命题.我们现在面对新闻媒体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有时也不禁会反思"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1月初,我到石家庄参加了"2010传媒与城市发展峰会".这个会议以"城市品牌与传媒应用--如何运用传媒力量提升城市品牌"为主题,各方人士高论不少.我是压轴发言,题目还有点"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传媒让生活更美好".我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没有强势的传媒,就没有强势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我不欣赏对日本出版业用"大崩溃"这种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大崩溃"的说法,对我们不无警示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哀叹?这种"大崩溃"的基础,中国出版界是否亦已显现,两国不同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版界有哪些自身独有的潜在危机?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比简单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变本加厉地惊呼"大崩溃"即将来临,要理性得多,有益得多.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名字叫"李鬼",虽然也是假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我可不象假烟、假酒、假药、假币那样精于包装藏头缩尾,更不象电视片《水浒》中的假李逵那样被真李逵砍了脑壳.我的外表"朴实无华",看上去与"真李逵"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16.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7.
于丽娅同志在《兰台世界》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组建立卷中心 保证立卷质量"的文章.对文中阐述的"组建立卷服务中心"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观点与作者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竞赛已经落下了帷幕,在这次大赛中,我的成绩还差强人意,荣获了个人优秀奖和团体=三等奖.赛后,<编辑之友>杂志向我约稿,希望我能介绍一下复习备战的情况,我知道这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便欣然领命.我给自己的文章起了一个比较学术性的副标题:参赛"韬台杯"之问题与思考,不是故作深沉,而是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出我的思考罢了,希望我的思考能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20.
王先发在《档案管理》2007年第1期发表文章,对"文件与档案双重价值论"提出了"困惑与思考",我认为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我这里做几点说明,也可以算作给大家提供点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