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应从小培养和训练,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幼儿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我们要运用趣味的游戏化的手段,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幼儿体育游戏的价值与意义,阐明了幼儿体育游戏有效性的定义,分析了幼儿体育游戏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从幼儿教师素养这一核心要素出发,从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展开,提出了提高幼儿体育游戏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体育游戏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欢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对幼儿的身体、情感、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幼儿人群身体特点和运动能力,设计基于身体素质提高的体操与游戏健身组合运动方案,并通过对沈阳市3~4岁幼儿的健身干预,观察幼儿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幼儿人群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与效果评价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体操、游戏健身组合对3~4岁幼儿的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明显的积极和促进作用,依据各身体素质指标第3 ~ 97百分位点结果和第10、25、75、90百分位点结果制定的评价等级标准在评价幼儿体操、游戏健身前后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体育游戏和学前儿童的人格特点,从认知、情绪、和社会化方面加以分析,阐述了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理念的倡导下,幼儿和同伴、家长和教师之间开展积极的体育游戏对人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张宗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确立了科学的幼儿教育观,认为幼儿教育应以幼儿活动(游戏)为中心。张宗麟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揭示幼儿有"好游戏"、"喜欢户外活动"等心理特点,主张游戏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游戏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自然趋势,并提出教师带儿童做游戏时应遵循14条原则。张宗麟不仅在思想上重视游戏,而且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和晓庄乡村幼稚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实践活动。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要科学、合理地借鉴并发展张宗麟幼儿游戏的诸多观点,更好地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通过设计大班的钻爬游戏,用体育活动游戏贯穿课堂教学,旨在让幼儿在爬行游戏中积极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提高幼儿的钻、爬等身体活动能力。一、热身游戏"在一起"游戏目的:1.拉伸肌肉和韧带,充分活动幼儿各关节,提高肌肉兴奋性;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幼儿体育权利现状的分析,总结幼儿体育权利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幼儿体育权利的落实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让幼儿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主要结论:幼儿的体育权利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幼儿体育受教育权、体育游戏权和体育社会保障权3个方面存在缺失,从幼儿体育政策、社区体育环境及活动空间、幼儿体育科研能力、家庭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等不同层面对幼儿体育权利的实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深化体育受教育权在教育理念及科研成果中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营造体育游戏权在幼儿家庭中的游戏活动氛围,提高家长对幼儿体育游戏的教育认识;巩固体育社会保障权在幼儿体育社会背景下的引导,完善社区幼儿活动场所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丰富多采的游戏,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锻炼效果。幼儿的游戏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教学,如突出动态性和律动性,可以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一、关于动态性: 动态性包含着两个方面:(1)动作的提炼。  相似文献   

10.
赵宇 《中华武术》2022,(6):76-78
体育运动在幼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动力。在2020年的全国校园足球会议上,教育部王登峰提出“幼儿体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游戏”。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游戏在幼儿智力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综述,阐明了幼儿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设置一些智力性的体育游戏,能够促进运动技能和智力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conceptualiz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hysically active play (PAP)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The conceptualization emerges from ‘doing complexivist bricolage’ and draws on complexity thinking features and concepts to posi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AP as children and teachers together exploring three different and coupled facets: fundamental movement patterns, group movement activities and group games. The three facets are different and coupled to highlight that they can be viewed as simultaneously separate and inseparable. This allows us to make sense of each facet and remind us that they are mutually influencing. Exploring fundamental movement patterns means focusing on exploring patterns and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one or more particular movement skills and balancing skills, and doing so in the context of individual activities, group movement activities or games. Exploring group movement activities involve children moving with their bodies as they engage in rhymes, songs and stories, thereby enabling children to develop both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literacy skills. Engaging in group games focuses on supporti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nature of games as socially constructed activities with some explicit rules agreed upon by players. I posi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acts of joint exploration that embrace diverse learners (children and teacher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In this joint exploration, the teacher plays two important roles: (1) fostering children’s and their own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in PAP and (2)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simultaneously constrain and enable as they follow, generate and sustain children’s interests in their explorations together. This approach enables teachers to respond to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co-create learning situations with children in ways that are emergent and meaningful to all. W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mandated curriculum frameworks, it can open up possibilities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children and teachers.  相似文献   

12.
依据我国幼儿人群游戏与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设计出以身体素质为基本分类、以幼儿体操与幼儿游戏运动组合为健身内容,并通过对5~6岁幼儿的游戏健身干预实践,观察幼儿体质指标中身体素质的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幼儿人群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与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结果:幼儿体操、游戏健身运动组合对幼儿园5~6岁幼儿的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明显的积极和促进作用,各身体素质指标第3-97百分位点结果均可以作为幼儿体操、游戏健身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在评价体操、游戏健身组合干预前、后幼儿的身体素质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欣悦  杨宁 《体育学刊》2021,(2):125-130
“自然缺陷症儿童”“电子儿童”“塑料儿童”是当代儿童的真实写照,社会对儿童过度保护以及儿童对冒险性游戏需求处于一种相对矛盾状态,从而导致幼儿园在对待户外冒险性游戏态度上陷入“儿童想但教师又不敢放手”的境地。针对上述问题,从“过去、当下、未来”三维时空解析冒险性游戏价值;基于进化论、可供性理论和弹性发展区理论探讨成人和儿童对待冒险性游戏不同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重构冒险性游戏认知,提供可供性的冒险性游戏环境,引导儿童评估风险和享受冒险性游戏,构建“五位一体”冒险性游戏生态链等建议,为有效开展冒险性游戏提供理论支撑及操作性指南。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认知是其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重要因素,直接关乎体育游戏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1039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幼儿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现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对体育游戏课程价值感知高,但特征把握存在缺失;新教师和低职称幼儿教师均表现出相对浅薄的体育游戏课程特征感知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对体育游戏课程价值感知较好;有体育游戏培训经验的幼儿教师在课程特征和教师自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公办园和城镇园的幼儿教师相对表现出较好的体育游戏认知水平。为促进幼儿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知提升,应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搭建学习共同体;关注幼儿教师的体育游戏培训实效和改革;建立对民办园和乡村园的合作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方法:采用专门的体育游戏实验,对1141名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训练.结果:有效率在91%以上.3~5岁患儿有效率95.7%;6~8岁患儿有效率92.5%;9~11岁患儿有效率85.7%;12~13岁患儿有效率为70%.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训练效果差异有显著性,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SID之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年龄对SID患儿体育游戏疗效有明显影响;建议及早进行体育游戏干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国幼儿人群游戏和体操健身活动的现状,以便为我国幼儿人群运动健身科学指导方案的制定和健身效果的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走访调研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11省13市的31所幼儿园进行了有关我国幼儿人群游戏与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是幼儿园幼儿的最基本活动方式,健身活动包括幼儿体操、体育课、户外活动等,幼儿的走、跑、跳、投掷、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能力训练是活动的主要内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游戏的形式化、教学化,体操及体育动作还缺乏较为科学的活动理念,幼儿体质监测的缺位等,也影响了幼儿人群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讨体育游戏对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影响。采用A-B-A实验设计对3名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进行体育游戏干预,以社交沟通为主线创设体育游戏,运用示范、辅助、强化等多种策略促进沟通。结果表明:经过12周体育游戏的密集干预,3名孤独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次数显著增加,沟通技能有所提高。由此得出体育游戏对部分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体育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了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作用。首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与体育游戏的关系作了研究综述,并分析了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通过体育游戏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案,分别是:竞赛法、暗示法、创造环境法和榜样示范法。倡议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高校校园赛事和品牌的特有内涵,结合企业宣传受众相对集中的特点等进行分析,构建校园篮球赛事品牌化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她提升了篮球运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并从运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通过校园篮球赛事品牌化的建立获得更多商业赞助,保证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带动校园相关体育赛事的推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苏雄 《体育学刊》2012,(2):69-71
对我国近10多年兴起的业余网球赛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球赛事已从"贵族赛事"到"白领赛事"再向"平民赛事"过渡,赛事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赛事种类、组别、参与的城市都越来越多。提出要发展我国网球业余赛事必须壮大众多的网球爱好者队伍,赛事设计尽量大众化、人性化并与国际接轨,城市站点的设立要有全国性统筹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