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寒夜》具有多重的思想意蕴,值得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方面提出了多角度的解读方式:传统的社会学的解读方式往往从人们的经济来源、政治地位、生活状况去考察社会的公正性。它关注的是人物的生活处境和状况;文化学的解读方式则从不同群体的人们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强化其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独特思想观念。心理学的解读方式从社会的传统文化习惯出发,阐释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哲学的解读方式从哲学的高度透过一个个形象的命运来揭示人生、社会、人性的道理。总之,《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厚意蕴的文学巨著,随着人们思想认识和社会的变化发展,它的阅读空间将会不断地拓展。  相似文献   

4.
现状 社会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探求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现代社会科学。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了解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才能总结出社会生活的一些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按规律来处理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的变化。社会学的理论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安钊 《文教资料》2006,(35):76-78
不论是在认识论还是在方法论上,人文主义社会学都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文主义社会学旨在挖掘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意义的思想,刺激人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韦伯、布鲁默和吉登斯是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人文主义社会学的贡献在于,它从根本上弥补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学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化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相应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层,由表面到潜在;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由浮浅而深化。这是三条平行发展的线索。社会学乃是适应这三条线索之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科学。自然科学是为增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社会学亦然。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社会学则是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以期加以科学地解决。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课程与社会化的关系,这是课程社会学永运无法回避的问题。回顾课程思想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存在分歧。在课程是否要将社会化作为其基率内容的问题上,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社会化为基本背景,为社会化的传承服务,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从“范式”一词出现以来,对它的研究与探讨便成为诸多学者孜孜以求的一项论题,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在诸多学术流派的争论中日渐清晰与深化。“范式”最初由科技哲学家库恩提出,随着人们对各项学科理论本源的深究而不断的发展应用到了多门学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理论范式的科学界定日渐实用化,理论范式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构建学科理论基础的一个参照系。本文从宏观上研究并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对规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概念、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学探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反对家庭暴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文章就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含义、特点和原因等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找出其存在的社会根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是新兴议题,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是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政策议题。中国社会如何处理社会学取向与社会福利政策取向的生活方式研究,是个既关系到如何深化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又关系到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中国社会状况与欧美学术传统的角度,探讨生活方式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性别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和女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80年代初期,社会学在中国的学术界得到复兴,发展的势头迅猛;无独有偶,在80年代后期,中国的妇女研究也兴起热潮,发展到现在,女性研究已经走出了“问题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理论的构建。为此,它寻找到了社会学这个理论背景和依托,构建出了性别社会学。那么,性别社会学的来龙去脉如何?性别社会学将有什么特色?以及性别社会学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构建性别社会学必须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扑 《教育科学》2003,19(5):19-23
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存在一个过程,从背景看:70年代教育社会学发展出现研究重点的转移;从学术取向看,教育社会学表现出对知识社会学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认同;从交融结果看,教育社会学将知识社会学辟为其微观研究中一个专有的领地,酿就了教育知识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金属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但是其回收处理问题一直未尽如人意。人们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土壤中重金属的积蓄量在一味地增加。这些重金属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若能开发再利用,将能防止资源浪费。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系农艺化学科植物营养生理学研究室的长谷川教授正在研究培育吸收重金属的植物,通过将重金属富集到植物体内,达到将重金属从土壤中消除的目的。具体地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具有大量吸收重金属能力的一种蛋白质引入到植物体内;另一种方法是探索耐重金属的野生植物,在基因层次上…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学的开创者默顿最初关注的是促成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问题,后来转向研究科学体制的内部规范结构问题,如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发现或发明优先权的争论、科学奖励或报偿制度及其实质和根源等。从不同时期所研究的问题的不同,可以清楚地看出,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外部科学社会学到内部科学社会学,最终发展为一种几乎没有科学的科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专家们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研究总结出各种各样的效应。人们巧妙地利用这些效应,在这些领域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由此想到,也许只要换个角度思考,这些效应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做了一些尝试.效果的确不错。  相似文献   

18.
董泽芳、胡春光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纵观教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其说是人们探寻从社会学视野解释教育现象的过程,不如说是在研究方法论上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受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长期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19.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幸福感是人们由幸福目标取向和追求方式所带来的生活是否幸福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审美文化”一词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提及.这是因为,“审美文化”恰当地描述了90年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当令社会.普通文化不断向审美靠近,审美不断渗入到社会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审美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本文仅从比较的角度谈谈80年代到90年代审美文化的变迁。80年代的审美是完整的纯审美.反映人们精神的向往。到了90年代,纯审美被泛审美所代替,更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商品化、通俗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这种过渡,体现在充满魔力的广告中,商品的魔力通过广告被体现出来,经典的艺术被运用到商品中时,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