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草蛇灰线法作为传统小说结构艺术的经典手法,被明清小说家运用得十分娴熟。文章从小说评点史料出发,撷取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中草蛇灰线用法之成功范例,较为细致地梳理了"草蛇灰线"在实际批评中的多种指涉,主要包括伏笔照应、上下勾连以及增强情节有机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蛇灰线”,源自一句“脂批”。脂批中多次以及其赞赏的笔调写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千里伏线”、“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伏后文”等等。一言以蔽之,脂批是将草蛇灰线法指认为曹雪芹小说创作中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的艺术手法。其实,早在《红楼梦》诞生之前,草蛇灰线一法就已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结构技法,也为其后的小说家所常用,这是中国小说结构艺术一个独特而杰出的创造。草蛇灰线法的意义在于:上下勾连,彼此呼应,实现宏大繁复艺术结构的完整统一;时断时续,首尾相连,增强故事情节的有机性;前引后应,暗示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的方向;反复呈现特定事物,构成特定事物的经典特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在成书过程中有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全书的一个大隐喻,书中通过各种与镜子有关的情节巧妙地暗示出“盛衰荣辱”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双关,用得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在《红楼梦》中,双关是刻划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传递语言最大信息量的载体;双关使审美主体进入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双关是暗示情节发展,预示人物结局,造成读者悬念,形成前后照应之伏笔;双关是描写谐谑场面、渲染欢乐气氛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银 《文教资料》2014,(29):53-56
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核心人物,她的死是贾府破败、诸芳流散的情节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佚稿中,这定是作者一腔血泪、惨淡经营的大文章。然由于原稿的迷失,黛玉之死便成为了难解之谜。不过,依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书中精心留下的种种“草蛇灰线”和脂砚斋等人的关键点评,还是可以大致勾勒出黛玉之死的原貌。探寻其死亡的时间、原因及方式,有助于我们排除续书的干扰,重新认识《红楼梦》深刻的悲剧主旨和伟大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立足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从三个方面探讨底层人物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情节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人物上相互映衬,使人物更加丰满;手法上借刘姥姥之眼“看”荣国府,用对比手法以穷写富。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6,(4):85-90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处处设伏,对此,脂砚斋多有提示,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伏线在结构上照应前后,在情节发展上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处处设伏。周汝昌先生指出第七十二回是暗示后半部故事发展的关键,后半部的故事由此展开,本回事件都指向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本文详细梳理了第七十二回的所有事件,将其归结为22个叙述句,指出其关涉后文的因果关系,论证本回是开启全书后半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有“草蛇灰线,浮脉千里”的说法,它是指文章处处埋伏笔,使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作技巧。《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虽然精短,却能巧用“草蛇灰线”,前呼而后应,使文势曲折而有波澜,成功刻画了镰刀头羊这个充满魅力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1.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惜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未能真实反映曹雪芹原旨中宝钗的身世命运。庆幸的是前八十回中,不管是判词灯谜,亦或是诗词酒令,都具有谶语的暗示意味,成为后文情节发展演变的"草蛇灰线"。试从判词灯谜、诗词酒令等方面寻踪追迹,探求宝钗在原著中的孀闺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三侠五义》的情节设置,多受《水浒传》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其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弄引法”“鸾胶续弦法”以及“禹王金锁法”等情节技法的运用无不以《水浒传》等典范文本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并独出机杼而有所创新。《三侠五义》情节设置对《水浒传》的模仿和创新,不仅是作品中存在的事实,也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9.
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典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在情节结构、语境设置、审美风貌及情感寓意方面的造诣,展现了这两部作品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金瓶梅》与《红楼梦》中谶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其间共同的价值所在以及《红楼梦》在《金瓶梅》谶语基础上体现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梦》中具有佛教隐意的神话传说,主人公贾宝玉情不情——情空的人生历程以及散落于本中附拾即是的意象、情节中,可以探查到沉隐于《红楼梦》本结构中的佛家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