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钟华平 《资源科学》1991,13(1):52-56
山南地区的贡嘎、扎朗、乃东、琼结和桑日五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河段,为一相对独立的高寒河谷盆地单元,面积为1.02万km~2。雅鲁藏布江由西至东贯穿本区。河谷底部海拔高3500—3600m。平均宽5km,河道平缓、汊流发育,河漫滩分布广泛,在谷缘山麓普遍发育有洪积扇;在宽谷中还出现了大量风沙堆积,在恒定风长期作用下,沙丘呈新月形。河谷南北两侧的山地海拔高一般在5000—5500m,积雪甚少,无现代冰川发育。气候温暖干燥,河谷年平均气温6—8.5℃,最热月均温15℃左右,≥10℃积温在1800—2200℃之间,无霜期120—150d,  相似文献   

2.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88,10(3):7-12
赣江流域丘陵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充沛,年均温17.1—19.7℃,≥10℃年活动积温5340—6350℃,作物生育期较长,一年可三熟,年降水量1360—1810mm,适宜多种亚热带果木生长。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赣州、吉安、宜春三个地区以及新余、萍乡两个省辖市,共有40个县市。土地总面积7.92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86.3%,平原只占13.7%。  相似文献   

3.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结合DKRZ 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如作物生长季、≥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而且详细分析了2×CO2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如生长秀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如日、≥3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一季稻水热条件匹配状况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增温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当前的热量条件,减轻低温冷害的危害;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作物的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增温引起蒸发蒸腾的增强,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普遍不足,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量将受到影响。另外,平均气候变化以后,气候极端值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因此,异常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位于北纬18°11′—20°10′,东经108°37′—111°3′之间,是我国最大的一块热带地区。全岛土地面积5086万亩,平均人口密度168人·km~(-2)(1982年),是我国农区中地多人少,开发较晚,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农业资源潜力很大。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经营的结果,又受“以粮为纲”的影响,目前海南岛种植业约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产值仅占1/10左右,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产值又占了68%。因此如何开发海南岛的农业资源,已成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桂东南地区位于广西盆地的南半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南宁、北海、梧州3个省辖市以及南宁、钦州、玉林、梧州4个地区,共39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0.74万km~2(折合16099.68万亩)。本区台平地面积分布较广,占土地总面积的41.45%。 桂东南是个农业多适宜区,其气候、土壤条件非常优越,居广西之冠。该地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暖热、湿润,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充沛,由于距南海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既无酷暑,又无严寒,但有较明显的干、湿季之分,近乎于热带季  相似文献   

6.
李继由 《资源科学》1989,11(6):66-71
一、气候资源概述 努儿虎山及其毗邻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为喜温作物一年一熟区。 这一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9℃之间,南部、东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宽城县、承德县南部,建昌县,凌源县,喀喇沁左翼县,朝阳市郊区木部、北票市中南部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丰宁县、隆化县中北部,围场县,宁城县、喀喇沁旗、赤峰市郊区西部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其  相似文献   

7.
一、东北地区荒地资源概况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的森林与森林草原带,西部呼伦贝尔高平原、西辽河平原跨进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北部大兴安岭山地邻接西伯利亚寒温带,而辽宁南部则进入华北暖温带边缘。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而较湿润,(?)10 ℃积温一般都在1600—3200℃,无霜期90—180天,除大兴安岭山地海拔较高地段热量不足、耐寒作物也不能稳定成熟外,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谷类作物、甜菜、油莱、  相似文献   

8.
西藏昌都市由于海拔较高,造成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分析其气温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利用近50年该地区地面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分别研究年平均气温年际、频次、突变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6℃/10a,在1985—1990年之间气温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在(7.5℃,8℃]区间内出现的频次最多为18次;从1993年开始气温开始递增,且气温开始突变的年份为2014年;经过EEMD分解得出年平均气温存在2~3年、5年、20年的周期规律。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之丽 《资源科学》1980,2(1):72-78
巢湖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东临长江,西靠大别山,怀抱巢湖,总面积1147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237平方公里,占19.5%,丘陵区5678平方公里,占49.5%,圩区2638平方公里,占23%,湖泊918平方公里,占8%(其中:巢湖面积783平方公里)。全区现有农业人口433万,总耕地584万亩(其中:山丘区358万亩,圩区226万亩),每人平均有耕地1.35亩。本地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无霜期230天。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因此如何搞好水稻田的园田化建设,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和气候资源,是我区农田基本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增加的趋势,≥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不同界限温度初日自南向北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和积温逐渐减小。起止日期和积温年代距平从1990年开始正负转变,1960—1980年与2000年以后差异显著;寒温带持续日数和积温低值区域减少、中温带和暖温带高值范围增大。时段Ⅱ(1990—2015年)温带地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相比时段Ⅰ(1960—1989年)存在不同程度北扩。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腹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指标性意义.农业起源与发展正是人类对气候环境适应的过程.农业为中华文明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课题2"淮河流域稻作-旱作农业演替过程及其环境和文化背景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揭示淮河流域稻作-旱作农业演替过程及其文化和环境背景.该课题依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平台,课题负责人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通过两年的工作,课题已经建立了淮河流域稻粟兼作农业的演替过程的基本框架,未来将细化部分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应的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全面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演替和原始农业发展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与末次冰消期以来极端环境事件的对应关系,为全面认识中国中东部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冬季农业是全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农业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本文剖析了浙江省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产业结构及气候变暖对种植业的影响和农业发展的契机,探讨和总结了近年来浙南地区冬季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和主要实用技术,提出了浙南冬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4。地形复杂,多山,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除发展一般粮食作物外,宜于发展各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的合理布局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颜亮东  周秉荣  李晓东  李甫  张娟 《资源科学》2012,34(11):2057-2066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观测的日、旬、月和年气温、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玉树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根据气候学原理,在充分考虑天文辐射、大气透明系数,日照百分率等影响太阳辐射因子的基础上,计算出三江源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然后以年太阳总辐射量作为一级(主导)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最高气温达10~15℃)以上期间的日数(利用佳期)作为二级区域指标进行分区,对三江源地区9个不同类型的太阳能资源区进行分区评述,同时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农作物生长期光合生产潜力为26846.4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11812.4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449.9kg/hm2,与1997年-2006年实际年平均粮食产量3327.0kg/hm2相比;只占气候生产潜力的35%,说明三江源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最后得出:三江源地区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条件优越、电网容量与架构理想、电价水平较低、交通设施便利、光伏产业链完整、太阳能利用市场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等优越条件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王兆强 《资源科学》1983,5(1):58-66
湖羊产于我国太湖地区。南起钱塘江,北抵长江,西到茅山、天目山,东临东海。分属于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本地区是我国东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润多雨。全年平均气温为15—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湖羊分布地区素有“二山二水六分田”之称。仅西部为丘陵山区,其余均为湖泊众多、河网密集的平原。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开发与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出发,分析讨论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对作物的影响系数和气候生产力,探讨了限制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子是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和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提出了提高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是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御,并进行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的战略转变,可谓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殿芳 《资源科学》2011,33(7):1310-1316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四川省1961年-2009年3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年代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热量资源增加,平均气温、≥0℃积温和≥10℃积温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经向带状特征,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亚热带向西扩展的面积高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减少,以盆地东北部减少最为明显;降水量在川西高原和攀枝花地区升高,而盆地大部减少;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下降,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盆地大部地区的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低于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荒漠绿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绿洲农业的模式干旱荒漠地区的典型气候条件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充沛,但大风沙暴频繁。一般来讲,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类地区大多呈现地表粗疏、植被稀少的特征,但这并不妨碍小面积荒漠绿洲的形成。绿洲农业就是依托绿洲这块宝地,利用绿洲地带特有的地...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涛清 《资源科学》1987,9(4):96-100
一、秦巴山区的自然概况 陕西省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地区,习称陕南山区。地理座标北纬31°42′—34°37′,东经105°29′—110°15′,东西绵延450km,南北宽约300km,总面积约9万km~2。森林面积273.9万ha,约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为37.8%。人口约1000万,占全省人口1/3。 秦岭南麓和巴山地区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0—1000mm,气候温  相似文献   

20.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