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犯罪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侵害和平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反社会行为,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对犯罪控制过分强调国家对犯罪的控制力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必然出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现实面前,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文章通过对民俗与犯罪的关系考察,把民俗引入犯罪控制的视野,从民俗入手,以审慎的眼光来理解乡民行为实践所构筑的意义世界,客观地探讨民俗在乡民地区所发挥的功能,进而提出:民俗作为民间力量对预防犯罪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民俗与犯罪的关系考察,本文提出:民俗作为民间力量对预防犯罪具有巨大作用。因此,把民俗引入犯罪控制的视野,从民俗入手,以审慎的眼光来理解乡民行为实践所构筑的意义世界,客观地探讨民俗在乡民地区所发挥的功能。对于拓展犯罪控制模式的讨论空间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其对农村犯罪的控制是通过谴责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排斥实现的。社会舆论时农村犯罪的控制力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形式。青少年网络犯罪智能化高、隐蔽性强、犯罪手法多样、社会危害性大。从根源上说,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其个体素质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条件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探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切实有效地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5.
犯罪控制[1]与人权保障并非必然对立的一对概念,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在法治社会不仅应当而且可能。因此,一方面强调犯罪控制,对可能遭受犯罪侵害人的人权进行保障,另一方面也不能以牺牲潜在犯罪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有的权利为代价。《精神卫生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犯罪控制是指基于犯罪条件的揭示,由国家与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致力于减少、消除犯罪发生的致罪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现象以及社会犯罪现象,予以限控与遏制的一系列活动。它紧密伴随着人类社会犯罪现象的产生而产生。统治阶级中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总结出了一些原则和策略,以期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对犯罪有所遏制.这些原则和策略成了最初的犯罪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犯罪与被害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关注被害人成为控制犯罪的重要途径。而恢复性司法这一缘起功能成为恢复性行刑具备犯罪控制功能的内在原因。恢复性行刑不但能使施控者与一般社会主体在与被控者互动交流中淡化犯罪标签作用,还可实现管理信息与反馈信息在施控者与被控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司法控制功能。开放性的恢复性行刑模式通过培育服刑人员的"羞耻感"与利用"熟人社区"实现了对服刑人员的内外控制目的,大大增强了犯罪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何平 《中国高教论丛》2001,22(1):109-114
本文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从非平衡犯罪控制系统的角度,对社会犯罪及犯罪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社会犯罪从存在到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定量犯罪学的概念,从而建立了非平衡犯罪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可操作的实际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曾出现过刑事威吓模式和社会防卫模式,在法治时代的今天,我国应选择刑事威吓与社会防卫相结合的模式,树立犯罪控制模式的新理念--犯罪的相对性与刑法的谦抑性,两种犯罪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为:刑罚威吓在弱化,社会防卫在强化.  相似文献   

10.
白雁 《红领巾》2004,(2):98-100
家庭暴力犯罪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宁,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因而,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控制,是整个犯罪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控制,要通过两个层次的措施来解决:一是预防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二是惩罚已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具体措施应从完善相关法律对策、保障正确执法、提高普法效果、加强配套措施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犯罪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犯罪的类型结构上,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同时大幅度增长;在犯罪的人口分布上,青少年犯罪突出,女性犯罪也有较大增长;而在犯罪的地理分布上则是农村犯罪较少,城市犯罪居于主导地位。犯罪的类型、分布等微观方面的变化是现代化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后果,但可以通过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和其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分则中结果加重犯的规定错综复杂,往往引起学者的争议和误读。对结果加重犯的解读不单要从法定罪刑梯度的外在结构入手,还要看其是否符合结果加重犯的本质。基于结果加重犯的本质,结果加重犯可分为纯正结果加重犯与不纯正结果加重犯。  相似文献   

13.
人有意思决定自由和身体活动自由。胁迫类行为是侵害意志自由的严重危害行为,因此,胁迫类行为有受到刑法规范调整的必要。然而,我国刑法只是列举性地规定了以胁迫类行为进行的犯罪,现实中还有大量的严重胁迫类行为没有被规定为犯罪。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增设胁迫罪和强制罪。  相似文献   

14.
从恐怖犯罪的犯罪构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出发,梳理和界定该罪概念上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构成中有关犯罪主体、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及侵害对象等方面的学理观点和争论,理清脉络,并从国际刑法角度,谈在控制和减少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内立法完善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从而为防治和控制恐怖犯罪提供一些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5.
谢波 《天中学刊》2014,(4):39-41
警察涉黑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是经济社会转型期警察权力异化的集中体现,其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警察涉黑犯罪防控机制是政治法律中的一种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确保警察和警察系统不受涉黑因子的影响而使其权力的使用向良性化发展。警察涉黑犯罪,既有外部体制的原因,也有警察个体内部的原因。构建警察涉黑犯罪防控机制,要坚持强调内外结合的监督制约理念,在具体措施上应健全监督、制约警察的内部防控机制;建立公民参与公安执法和投诉警察的外部监督机制;强化警察招录、考核和教育培训机制;完善惩处警察涉黑犯罪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6.
从恐怖犯罪的犯罪构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出发,梳理和界定该罪概念上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构成中有关犯罪主体、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及侵害对象等方面的学理观点和争论,理清脉络,并从国际刑法角度,谈在控制和减少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内立法完善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从而为防治和控制恐怖犯罪提供一些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经济犯罪领域,基于自然人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位与单位外自然人和单位与其内部成员两种,对于前者成立共同犯罪无疑议;而对于后者是否共同犯罪,则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处罚上,对于单位内部成员而言,虽然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但不能成为对其数罪并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与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犯罪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客观要件上,二罪的行为前提(负有特定职责)和行为方式截然不同,行为的发生时间也有着重大的区别;在犯罪主体方面,前者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限制,而后者必须是负有特定义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犯罪客体要件方面,尽管二罪的主要客体要件相同,但次要客体要件却是不同的;主观要件上,一般认为,前者仅限于直接故意,而后者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但实践中以间接故意者居多。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考察其历史演变对探究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带着历史的眼光去考察恐怖主义犯罪的渊源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发,恐怖主义犯罪与经济矛盾、民族矛盾、文化宗教矛盾有着直接渊源关系,大国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了恐怖主义犯罪的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