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有不敢开口或不愿意开口读英语、讲英语,即使在早读课中也没有读的浓厚氛围。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带读时声音大过学生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自由朗读时,会出现声音就越来越小的现象,甚至最后变成默读。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呢?我们不妨从早读课开始抓起。一、明确早读内容,从中获得语感学生通过早读课或背诵课文能形成英语语感,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早读、课中读的内容纳入到教学计  相似文献   

2.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反应 ,具有直觉性。其中的“直”并不是直来直去的简单感知 ,而是通过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在特定的神经元上留有“声音映象”。这种内在映象遇到外界语言的刺激 ,使“听觉与概念相连结”,熟悉的语言流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意义、概念、语言片断在脑中一一展现 ,于是便形成了语言的直觉。可见 ,语感是语文诸多能力的一种。一、语感与听读学生一般通过耳、眼、口的第一信息系统去感知语言文字 ,因此 ,语感的培养主要通过听和读双向渠道、齐头并进共同完成 ,听 :输入声音符号 ;读 :输出文字符号。只有在听…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培养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语感训练的质量 ,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呢 ?一、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以学生为主体 ,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读 ,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1.增加读的…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以感悟为基础,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为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悟"可以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感"和"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语感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感知能力。语感培养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但是,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文字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7.
<正>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多形式"读",培养语感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读的方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读。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结  相似文献   

9.
一、明确语感培养目标 语感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听、说、读、写的灵魂。“听、读”教学在本质上是课文言语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化;而“说、写”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在其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位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学科以语感为中心 ,必然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中心语感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 ,即听和看 (读 )的能力 ;二是表现为因表达这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形成言语作品的能力 ,即说和写的能力。语感伴随读、写、听、说、思的运作而产生、形成 ,而读、写、听、说、思的动机和对象又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才出现的。学习读写听说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听读教学在本质上是课文言语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化 (即课文的言语形式主体化于学生的语感 ,其言语内容主体化于…  相似文献   

11.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写作能力低下的学生,朗读时都磕磕巴巴的。原因何在?就是他们的语感差,不具备从一句话的开头预测整个语句的趋向的本领。因为语感差,所以无论他们自己说话、写话,还是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写的文章都很难发现其中的语病。如果课文读错了(或读破句,或读错字,或读丢了字、词),语感强的人,不等一句话读完,就会敏锐地发现不对头,不顺当。立即停下来重读。语感迟钝的人,则缺少这种感受力,觉察不出语势上的不顾,会不停地读下去。因此,要想使差生的作文写得通顺。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语感。语感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实践,即朗读和背诵。此外还有听——听人家说、读。这里当然指的是较规范的说和读。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对言语内容的感受或领悟。语感的一头连接着语言,另一头连接着主体精神,它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理硕果。语感能力强的学生,一听则叫,一说则通.一读则懂,一写则顺。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深刻、敏捷和独特的语感品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体会语言,用心灵去感受语言,达到和文本、作者的交流。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因此提高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增强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读。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读中产生语感、引发语感、训练语感、强化语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18.
王芳 《考试周刊》2014,(6):104-104
<正>语感简单来说就是感知语言的能力,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语言的意义,并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英语中语感的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语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  相似文献   

19.
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敏锐地体会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语感的强弱决定了他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培养.(1)熟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2)美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3)泛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是基础,美读是关键,泛读是延伸和拓展,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忽视了读或读得不到位,必然使学生语感的培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