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借助“大学科中心”建设助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型,为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撑。首先,以学科为内核组建“大学科中心”,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区域内的教师实践研训体系;其次,研制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教学实践转型行动指南》,统领“大学科中心”各项建设;再次,建设区域教师教学实践研修课程体系,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型提供操作支架;最后,完善平台建设和资源保障,强化“大学科中心”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规训制度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即学科规训制度对于学科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规限作用。学科规训促进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机构的形成与扩展;促进了学科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的形成。同时,学科规训使早期统一的知识文化分为“两种文化”,而且使文化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发生分离;学科规训还对跨学科研究构成限制。从大学知识生产、学科发展与学科规训的关系可以揭示学科规训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这一独特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4.
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中人们较多考虑外在的组织框架构成、要素投入和评价体系建构,而对学科发展的精神内核关注不足,对学科文化建设研究不够,在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建设一流学科,需重视学科传统、内在品质的积累,培育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凝聚精神内核,亦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在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学科成果、学科平台及学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谋划学科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完善规训制度,创建研究学派。其建设策略是:着眼价值学科,丰满学科事实;着重应用研究,催生学科理论;着力人才培养,彰显学科功能;着实合作研究,打造学科精品;着手学科整合,构建学科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学科规训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学科体系说”和“学科机构说”相比较而言,学科规训理论是一种相对完整的学科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认识一个学科要从知识层面和制度机构等方面来全面进行考察。学科是由专门的知识、保护专门知识发展和独立的制度规范及组织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学科就像一个细胞,知识就是细胞核,而学科制度和机构则是包被在细胞核外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这几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缺一不可。本文以学科规训理论为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审视,并对今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行政化管理为主导、目标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错位、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且特色不明显、学科建设创新意识不足、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而传统的路径依赖是重要原因。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惯性、学科建设实践的多重锁定、学科建设的成本和学习效应以及学科建设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平衡等方面。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应完善“政府—高校—学院”一体化的学科制度体系,构建彰显“育人为本”和学科本质特征的文化—认知体系,促进“学科管理”向“学科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研究梳理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剖析了孕育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改革突破阶段、时代创新阶段的不同的时代特征。进入新时代,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要锚定其价值方位,即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价值、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的经济价值和形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文化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要以把握学科特点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以践行经世致用为原则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术体系,以传播中国声音为使命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话语体系,从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后四个二级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四个二级学科也为前一个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这一内在逻辑体系的特点是:在“整体性”中得到阐明;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中得到展开;在加强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中得到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11.
教学应用型大学将是中国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特色化是教学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长江师范学院将“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开辟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建设路径:发挥学科专业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培育区域研究的学术平台和应用型学术团队;把握学科专业建设的互动性,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强调学科专业建设的选择性,做大做精“乌江研究”品牌;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地域性,开展三峡社会经济以及地方文化的研究;落实学科专业建设的实用性。大力推进校地共建及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2.
肖晶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116-1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女性文学的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全球化的传播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女性作家文本的丰富充裕也使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建设获得重要进展,开设这方面课程的高校已越来越多,许多青年学子对这一富于性别文化内涵的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无疑带来了女性文学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科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中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在长白山区满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作一评述。由此可以看到,长白山作为满族及其先民的发祥地和世居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长白山区满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将长白山的地域性与满族的民族性紧密结合、开展微观层面的具体研究,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学术骨干是高校学科建设团队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实力提升和优势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学术骨干作为学科团队中的引领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团队中学术骨干的领导力,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学科建设中,学术骨干在学科引领中存在领导力观念滞后、学科内部体制机制不健全、学术骨干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掌握学科内含知识体系、组织机构和建制规训三重意蕴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点,明确大学学科的典型特征,揭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然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学评估指标体系历史特征的挖掘,审视其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没有设置学科组织构建与运行情况的考核指标是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此,以学科组织化路径为抓手和依据,提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策略,为科学开展学科评估提供指标支撑,以推动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从“重点”转向“一流”标志着由政府选择性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校竞争性一流学科建设的范式转变。学科建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激进式制度变革、渐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性制度变革三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学科建设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科建设价值取向的深层结构影响;由于传统的制度惯性和组织行为惯习,学科建设制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学科建设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多元主体博弈、政策学习机制以及外部示范效应。实践中,我国学科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多元主体关系,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科评估制度,以推动形成一流学科建设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江苏行业高校发展规模大、基础好、质量优,是最有条件建设"双一流"取得成功的省域之一。通过分析江苏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概括其发展特点,总结先进经验,凝练江苏行业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兼具普遍适用性和区域特征性的方向、标准和路径,为江苏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完善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