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论语》中的;笋悌进行分析,认为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仁性(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儒家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儒家孝悌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文化中心提倡以《弟子规》等一系列先贤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从培养人的孝悌仁爱之心入手,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构建人人内心平和,与他人关系融洽,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儒家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具有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探讨传统孝悌思想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且有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十分必要。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校园网络。在实施"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  相似文献   

9.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家庭伦理悲剧。剧中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在几幕简短的出场,展现出了善良孝顺的美德。她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着她对父亲的敬爱和对亲情的重视,这正与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孝悌的主张相符合。本文试图以儒家伦理视角来分析考狄利娅的所践行的孝道,从而探究中西方关于孝悌以及人伦道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以孝选官肇端于汉代 ,其后历代承袭相沿 ,成为中国古代“孝治天下”政治原则付诸官场人事铨选活动的重要施政表现形式。以孝选官注重为官者的孝德修身即孝悌品行的完善 ,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在儒家孝道政治化的施政实践中 ,孝悌品行不仅是步入仕途的一种潜在政治资源 ,而且也是仕宦官员黜陟迁转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或依据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庙既是历代朝廷和百姓奉祀2560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学宫和儒学教官办公衙署所在地。文庙的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府学和县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家办学的基本方式。历代担任府学教授的人选常常是饱读经书的大儒,甚至是朝廷名臣。本文将史料与考证相结合,追记了南昌文庙与府学的兴衰。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也说明它仍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孔子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要求,即人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同时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精神的超越性。但我们又要进行理性思考,努力克服孔子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运用档案学原理,依据历史献,对孔子在编纂选材方面的贡献作较深入地研究。并结合现实作进一步的阐述。章指出:孔子处理档案献的原则和方法为后代学所继承和发扬,使我国的档案利用工作体现出相当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今天我们更需具有改革创新的思想,进一步挖掘出档案工作的潜力,赋予档案献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笔者认为,孔子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与学的关系及方法问题上都具有丰富的、系统的伦理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和伦理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历代档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上,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编纂《六经》。本文就孔子编纂《六经》的贡献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义利思想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认识到义利关系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仁学及其当代德育的思想价值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仁学解释学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孔子仁学及其人本主义之结构、特征、思想逻辑和方法.并论述了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深入挖掘孔子仁学的道德教育思想价值,有利于人们在认知人格和权利人格不断发育的同时,其道德人格也能得到合理张扬;同时也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简论孔子的秘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并阐释了孔子博大思想库中那精深的秘书思想,并就秘书写作的原则要求、秘书人员的道德修养、秘书工作者的礼仪礼节的规范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厘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