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觉的形式意识或艺术自觉是新月派的一个醒目标记。与其理性稳健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一致,新月派致力于为新文学建章立制、确定规范,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倾向。新月文学以精严的法度纠正了当时文坛粗陋散漫的弊端,对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具有不同的审美范型。周裕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中论述了以“八代之诗”为典范的“物感型”,以唐诗为典范的“直觉型”及以宋诗为典范的“内省型”。八代诗人的美学追求是“感物”与“体物”,无论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的赋,还是因物喻志的比或应物斯感的兴,客体“物”在审美活动中都居中心地位,他们的审美注意力倾向于物质世界。唐诗人追求的是物象后面的意蕴,因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诗内乾坤大,词中日月长。诗词,历来被尊为“文学之上乘”。我国古典诗词脍炙人口,源远流长,代表了国人审美理想之最高境界。为承传五千年文明薪火,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务必激励学生储备诗词鉴赏知识,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品象、推意,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并升堂入室,感受诗人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走出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十世纪即将逝去,二十一世纪就要来临之际,回顾中国文学的百年行程,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足迹,就是挣脱理性主义羁绊,走出古典主义(包括新古典主义)藩篱。二十世纪前的中国文学,基本上属于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是古典时代的文学思潮,其基本特征是遵从理性,讲求规范,体现了个性未获充分发展的古典时代的审美理想。欧洲文学的古典主义传统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学,但它并未形成确定的文学规范,“三一律”等其实是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者加之于它的。中国文学自汉、唐以来,就形成了古典主义传统(其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它在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浪漫派杰出的诗人代表,徐志摩的诗名妇孺皆知。但恰是这样一个以爱、自由和美为人生坐标的作家在他的创作后期居然选择了美学观念由浪漫向古典的皈依。不得不说,这与他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本文旨在探讨徐志摩家学对他创作后期美学思想皈依古典的深刻导向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典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引人注意且仍需深究的问题。在此问题框限之内,梳理学衡派、新月派与京派的家族类似性固然重要,但将"古典主义倾向"与"古典主义思潮"区别开来,以充分认识现代中国诸多文学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则是更能发挥其理论动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倾向体现为一种重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均衡、节制的美学风貌,其主要承载者新月派和京派并未从根本上悖离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倾向构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特殊表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与运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坚持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古典与浪漫的交织在他晚期的钢琴小品中尤为明显,本文以钢琴小品OP.118为例,分析古典与浪漫二重性在其创作上的展现,以更清晰的线索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古典主义”,通常是指十七世纪欧洲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流派及其理论和创作原则。其实,崇古的倾向始于古代的罗马。古罗马文学是尊崇古希腊文学,仿效古希腊文学的。因此,后来的西欧文学理论家,习惯上把古罗马文学仿古希腊的倾向称为“古典主义”,而把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叫做“新古典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九叶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由社会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决定。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主义诗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加以改造和整合,而“九叶派”诗歌正是经过改造和整合的现代主义诗歌。“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上是达到高峰、趋于完美阶段的一个流派。“九叶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融于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中。“九叶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大功绩是,打破了“诗必须表现情感”的传统信条,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更新了固有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3.
黑人美学是一种黑人文学与艺术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它以“黑人性”作为黑人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标准创造黑人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黑人人性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并籍此推动黑人美学的发展。文章论述了话语霸权与黑色性的内化为特征的莫里森式的美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席勒美学之间,存在着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批判继承的关系。在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中已有了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萌芽。本文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出发,寻找两者的必然联系,运用“对象化”理论对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作进一步的阐释,并试图用席勒的艺术美形式原理来解释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15.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作家特定时代心灵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月亮在《前赤壁赋》中的用法:以月造境,以月喻理;探究了这两种用法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含义:“儒道互补”的理性精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念;“恒常”与“变易”的辨证思维。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九叶诗派与三、四十年代的主流诗歌在艺术本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主张“人的文学”,后者倡导“人民的文学”,由此导致了它们在艺术目的、艺术效用上的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后者则主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白酷爱月亮,月亮伴随他终身。在他的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占相当比重。他不仅视月亮为最美的物象,还视之为最亲近的物象。明月是他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生的伴侣。  相似文献   

19.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论文从思妇诗的缘起及其诗中有关月亮的情境融合,来论述月亮成为思妇诗中一个重要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