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方振武 《东南传播》2010,(8):115-117
文章首先就民族志法于传播学领域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简单的文献回顾。其次,该文就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进行了回顾,其后列出华语传播学界归纳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三个学派,但同时指出,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传统"而非方法论。最后,笔者就何为传播(学)、民族志,以及传播民族志等进行了相应文献的归纳整理,并就华语传播学界传播民族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4.
李鹏 《当代传播》2013,(1):32-35
电视新受众研究是传播学受众质性研究中接受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志方法是其主要的研究工具.受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及后结构主义转向”影响,民族志方法发生了“表征与合法化”的双重危机,并分别对电视新受众研究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和“真理观、客观性”等评价标准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明显影响,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对民族志方法的这两种危机起源、内涵及对电视新受众研究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可称之为"受众民族志"研究。但证据表明,"受众民族志"是一个不恰当的方法论标签,而应代之以"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属诠释主义范式,以社会建构论和主体间性为本体论基础,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生态心理学为认识论基础,以去原生态情境化的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焦点小组)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非浸入式诠释法已成为相对更适用于城市媒介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一种不同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方法论的选择: 定性还是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卜卫一、为什么是方法论的选择在《传播学方法论引论》、《传播学研究思辨论》以及《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①等论文中,我们对思辨与实证有一个区分,即思辨研究操作概念,实证研究操作事实。根据这个区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属于实证范...  相似文献   

7.
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拓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视野,提升传播学科研究的整体力量,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不但对早期传播学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并且正不断开拓当代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传播学研究移植和借鉴人类学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与功能理论,不断拓展社区、乡村和社会学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取向和新亮点。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学融入中国传播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图书宣传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从广义上来讲,出版和发行行业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出版和发行的活动也受到传播学规律的指导,而且图书宣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必须遵循传播学关于信息传播的原则。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图书宣传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机器行为在传播学中特指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都受到了机器行为的挑战,以至于无法充分解释人机混合传播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根据周晓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划分方法,在“微观—宏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基础上新增“人—机器”维度,拓展出“宏观—自然主义—机器”“宏观—人文主义—机器”“微观—自然主义—机器”“微观—人文主义—机器”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机器行为范式;同时结合机器行为学提出的机器行为“产生机制、发展、功能、进化”四种问题类型,推导出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卜卫一、关于定性方法的界定我们认为,思辨与实证相对应,其区分标准如《传播学方法论引言》①所述,为操作概念或操作事实。定性和定量方法均是通过操作事实而非操作概念得出结论的方法,因此均属实证研究。关于定性方法前人已有诸多说明。社会学从...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由来已久,李金铨认为,它面临学术内卷化问题,正在走向画地自限,逐渐封闭。本文试图以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为例,探讨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以"泛传播"、"泛媒介"的概念重新审视传播学,认为语言、文字皆是媒介,传播是人的一部分,人不可与世界无交流,即不可无传播,传播学者可跳出狭隘的媒体观,落脚于"传播"二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传播学,拓展传播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思辨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思辨研究论卜卫我们在《传播学方法论引言》①一文中讲过,受现代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两种方法典范:人文的方法典范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典范。思辨研究属人文的方法典范,它是一种通过操作概念获得理论性结论的方法。一、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12-18
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术术语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但其与媒介融合发生联系却是一个新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媒介间性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文社会学科各领域形成的不同研究路径,讨论其在传播学领域形成的新内涵。媒介间性理论可以作为媒介理解媒介融合的另外一个维度,它视媒介文化为融合主体,考察新旧媒介在冲突中对话、在协商中共谋的动态,以及两者合作共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2年全球传播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综述,尝试据此归纳传播学学术发展当下的重点议题和演进方向。基于LDA主题模型,在对样本中1482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全面认识平台是当下传播学研究最核心的主题,学界对于平台的理解向一种含义更宽泛、边界也更模糊的“社会实践机制”转变,“平台化”因而获得超越信息生态的普泛性意义,对它的解读逐渐深度关涉身份认同、社会治理、文化革新等具体范畴。此外,受制于自身固有的框架,传播学理论的成长策略体现出稳健甚至保守的特征,不同子领域的学术传统之间缺少对话,且现有的方法论体系难以充分解释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总体性的信息生态。  相似文献   

16.
出版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提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版传播学是通过对出版传播现象的研究,揭示出版传播规律的科学.它是基于出版学和传播学的双向需求提出的.出版传播是人类创作、编辑作品,经过复制公之于众并被接收或接受的社会传播现象(活动).由出版传播这一核心范畴及其派生的一系列基本和次属范畴,以及范畴引发的一连串命题,按一定逻辑构成了出版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后。西方学者在媒体与政治政府机构关系.新闻记者与政府官员的关系领域不断拓展新视角新观点,尤其是政治传播学更是发展了一门理论研究与实证方法紧密结合的系统学科。相较之下.我国学界起步较晚,相关论著大多是21世纪才陆续问世。本文综合国内外近10年研究.按其学术视角分为三大类:一集中于媒体对政府传播的影响研究,二侧重于政府应对媒体的偏实务研究.三拓展于政治传播学的政府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文梳理了文化研究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与矛盾,并考察了文化研究进入中国的过程、学科特色、对相关学科转型的影响和与本土社会之间的联系。文章指出,文化研究作为知识分子介入现实政治的学术性话语,为中国的传播学提供了新的概念体系、研究视野、理论资源、方法论范式与学术原则,为传播学在本土化过程中保持理论活力与现实相关性,开辟学术话语的独立空间和与中国社会变迁批判式的相互联系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有必要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概念弄清楚。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①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②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就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传播学在20世纪中叶形成新的学科,正是适应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张竹箐 《新闻界》2024,(1):82-96
20世纪中叶,学科互涉现象开始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普及,并一举成为现代学科发展与知识创新的全新模式。学科互涉是在经典学科理论框架之隐忧日益显露的时候出现的,它并非呼吁取消学科分类,而是为了在学科交汇的中间地带谋求学科的合法性存在。鉴于此,诞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十字路口的传播学,借助学科互涉概念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37—2020年收录的传播学学科互涉论文为研究样本,基于学科共现分析方法对传播学领域的学科互涉网络结构及其演化历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传播学的学科互涉程度越发深入,学科互涉群体间的关系也愈加稳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科学领域,传播学想要实现重大学术突破,借助学科互涉框架或许是最佳策略,因为传播学的优势在于它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互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