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借助Gompertz曲线构建了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及其强烈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潜伏期社会矛盾缓慢积淀,网络舆情孕育潜伏;扩散期社会因素异样变动,网络舆情显性扩散;平稳期关涉主体迅速介入,网络舆情缓解消失。基于此,政府可采取积极的科学的适度回应策略,有效掌控网络舆情的演化路径,使其不会在后续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扩展为网络公共事件。"丰县爆炸"案例有力佐证了在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只要政府在回应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均具备"适度"理念,便可成功化解网络舆情,切实维护公共利益,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媒体部门研究的热点,但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七大特点的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的探讨,初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三方联动、三种监管、三类报告、三大研判、三级反应、三重引导等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公交车”突发事件为例,基于微博平台,采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风险信息的传播和风险的社会反应两个模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网络舆情风险放大的3大主体,并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和情感极性判断,分析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舆情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媒体的勃兴塑造了强大的微文化场域,成为当下思想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高校大学生作为微文化场域的特殊力量,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微传播"方式成为这一群体主流的信息渠道,舆情的研究视野随之发生转移。研究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演化规律和舆情干预机制,是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极易遭受各种危机事件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已成为关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从学界研究较多的旅游网络舆情概念和基本要素构成、发生、演化、传播机理、社会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旅游网络舆情未来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的迅速普及,优化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建议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同时,其表现出的"主观驱动"式媒体干预态势,也给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为高效化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有效提升和维护政府公信力,政府及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现代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转变履职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处理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并基于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处理平台,科学规范和引导现代媒体的发展,以实现政府与公众高效的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7.
产业网络治理包含公司治理、企业间网络治理,还受到产业外部环境主体的权力约束。掌握关键资源的网络主体控制和设定产业网络成员交互模式和规则。经济危机可能导致产业网络自身治理失效,政府干预作为产业环境权力主体需参与网络治理。以美国本土汽车产业为实证案例,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参与网络治理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政府干预需注重公平公正、规范程序、辨明问题并采取针对措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着自组织特性,结合复旦投毒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化机理,得出随机涨落是自组织演化的内在诱因,信息非线性的相互竞争与协调是网络舆情演变内动力,渐变、突变是网络舆情演化路径。高校要创造网络舆情系统自组织演化条件,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建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根据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有效管理引导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为视角,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应对的误区、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如下观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为对事件反应迅速、传播方式快捷、信息交互性强、传播主体隐蔽、传播内容复杂、影响广泛、控制难度大。目前网络舆情的应对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对民众意见置之不理或态度暧昧,二是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压制。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改革的思路为:认真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社会心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笔者最后指出,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必须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网融合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微博问政是电子政务衍生的一种适应新时期执政需要的政府官员的舆情获取与干预手段.我国电子政务和微博问政方兴未艾,它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是对人的社会主体的尊重以及对主体性诉求的认肯.  相似文献   

11.
张曙光  魏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59-66,74
以B市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从传播媒介、传播过程、舆情焦点三方面对舆情演化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传播媒介层面,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立体媒体的传播效果要超过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舆情焦点上,次生舆情的出现使舆情焦点发生了偏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和公众认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  相似文献   

12.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指网络公共舆论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中国的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从当今的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谈起,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对新媒体影响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构提出若干建议.以加强政府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往往出现回应不及时和权威信息缺位等问题,极易导致舆情扩大。政府应当及时捕捉舆情热点,依靠权威声音进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重视政府信息公开,从而合理有效的处理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公务人员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了解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对网络媒体存在抵触、畏惧心理,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欠缺,不能用来为做好工作服务。国家公务人员亟需转变观念,主动接受媒体、善待媒体,并且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运用新媒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各类社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中,网络经常成为第一信源和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导主流舆论方向。了解网络舆情特点,掌握网络舆情发生、演变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内容、生成路径与发布载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分析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成为公共舆论生成的重要阵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有主体多样化、实效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提升了公民意识,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彰显了公共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只有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网络公共舆论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传媒促进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自觉地将媒介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媒介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也出现了记者腐败、媒介权力越界、监督失度等现象,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偏离正常的轨道.199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我们提出发挥媒介舆论监督的治理功能,有利于提高舆论监督过程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把握舆论监督的度并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