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本法则。教育健康发展的“风向标”——中高考试题正日益走向科学,其试题命制及阅卷中已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拟题走向科学、走向合理:试题可供选择,评分标准上卷。   自 1997年《北京文学》“发难”以来,随着“大讨论”的深入,语文本质的科学化,语文理念的正确化,中高考语文试题命制改革的步伐也逐步逼近本民族语言的本质,那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语文家叶圣陶在总结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导学自学教学思想,其核心内容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该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优秀遗产(孔子和《学记》的“启发”思想,孟子的“自得”之道等),融会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学会学习”、终身教育、通识教育等),一定程度上革新了我同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学生、教材是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是中介,在“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来说,“大语文观”的提出,跳出了语文教育自身的视野,以人本主义、发展哲学为先导,大力倡导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综合性、信息度,倡导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与实践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落实在操作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其重要的标志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这是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的一个标志。1…  相似文献   

4.
柴红莉 《新疆教育》2012,(3):103-103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就是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习某些知识,除了教孩子背儿歌、识字、看百科、数数、做习题,代写硕士论文再也想像不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了。从古到今,有多少教育先哲都探讨过“教育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再到现在的“生活教育”趋势,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潘银 《教育文汇》2014,(15):27-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现代课堂的转型也在力求向着叶老所提出的“不需要教”的教育愿景努力着。如何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之境呢?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达到“不需要教”之境,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改遇到到问题的时候,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语文姓语”“简简单单教语文”等口号,教育刊物也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仿佛看到了语文教改的希望,但实际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多么不容易,真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教师不是不爱简简单单教语文,而是没办法实践。为什么简简单单教语文可望不可及呢?。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契合。本文探究“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内涵,阐述“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设计四个基本原则以及小学语文“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呈,轰轰烈烈,大有百花齐放之势。繁荣的教改氛围,有利于各种教学思想的自由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在这繁荣局面的背后,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却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一时此一时彼,东仿西套,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迷惑。  相似文献   

9.
“简简单单”教语文,我的理解之一是不要把文本的价值意义拔高。这里的“拔高”是指“拔”得不准确、虚了一点;“拔”得学生看不懂,超出了他理解、接受的能力。之所以会拔高,一是应试教育运作的经验,往高里拔比较保险:二是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影响.似乎在语文课堂上总要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否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当然,“拔高”也是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言教育》等5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C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C6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相似文献   

11.
崔允漷等学者在研究西方四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与含义。当前,“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已深入语文学科教学层面,正深刻影响着语文课程的实践。语文教育实验产生了可喜的课改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中教、学、评的关系,对语文课程中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可能与可为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科学性是中国语文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标志。叶圣陶是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研究科学性,实践科学性的开拓者之一。科学性具体表现:学习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理论研究视野走向开放;教材编写形成知识序列的单元结构,在探究语文教育的规律性中走向开放;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语文实践视野走向开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在追求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有机地融进了新课程的崭新气息。但由于部分教师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领悟其中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感慨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图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做些理论的阐释,以期望破解语文教学的难解之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应以“生命人”为起点,也应以“生命人”为归宿。语文教育不仅“教生命”,而且要通过“有生命地教”来“教生命”。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源,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激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初涉语文教坛的新秀,还是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教师,都有一个“通感”:语文难教,甚而教了几十年的老师也产生“语文越教越不知怎么教”的感觉。许多人求助于语文刊物,或聆听名家讲座,或观摩示范课,然而收获只鳞片爪,似有若无,不能对语文教学有完整的把握。他们需要理论,又畏惧理论,对于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著,往往不愿涉足,或忌之浮于理论的天空,空泛而不实用;或县之理深书长,耗时而费劲。近读刘孝学先生新著《语文教学论基础》,不觉眼睛一亮。这本书运用教学论的一般原理,揭示了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感慨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图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做些理论的阐释,以期望破解语文教学的难解之题.  相似文献   

20.
惩罚之所以与基础教育难以分离,就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饥饿,教人有组织地狩猎和按季节耕种;寒冷,教人去盖房和穿衣;冲突,教人尊重他人情感和权益;车祸,教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正是为了让人们免受自然和社会的惩罚,教育才设立了种种学科。可见,惩罚是教育之“母”,是教育的“摇篮”! 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惩罚教育可以使人类头脑不再“纯天然”,从而生活得更美好。 教罚并行,或者说教罚一体,是为教而罚,是以人为之“蛮”扫天然之蛮,是以学校之小罚替代自然和社会之大罚,是在弘扬文明!其实,连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