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君 《华章》2012,(31)
学校的社团组织是学院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写,随着大学生对文明精神的追求的水平越来越高,学院的社团也日益繁荣,使学院文化的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湖南电气职院的社团建设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开发阶段,本文针对此,就“组织——环境——资源——成果”“四位一体”社团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摸索.  相似文献   

2.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中职课程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中职物理教学中,不少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本文以中职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滑块——木板”模型为探究载体,从“滑块——木板”模型中的两类情况进行剖析,充分展示“速度——时间”图像在物理解题中的有效运用,希望能够给教育同仁带来一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入手,阐述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按照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整合课程内容,紧紧围绕“识图——工艺——计量——计价”这一主线重构课程,形成与造价工作过程和职业素质紧密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写作学理论专著。其中《神思》篇是创作论的首篇,文中的“神与物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意——思——言”等观点对于当代写作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构成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人——人关系层面(人际关系)与教师——学生关系层面(角色际关系)。前者是最基本的层面,后者基于前者而构筑。现代教育恰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秩序,但却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它同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汉语句法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宾语)“模式的还是“话题——说明“模式的,这是困扰汉语句法学界多年的问题。本文认为汉语句法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模式的,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8.
高小花 《学苑教育》2012,(23):34-34
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标”理念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阅读,而“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与促进的基本前提,选取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研究环境,以学生元认知培养作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促进元认知发展的“反思——问题解决”和“监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复习课教学中实施”构图——交流”模式的网络图,及对于专题复习课、练习课实施“推荐——精讲”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异乎寻常的主题而颇遭非议,纳博科夫强调小说与“色情”无关.他在作品中寄寓了对童年的偏爱,揭露并鞭笞了人性中最坏的行为——“残酷”,从这两点上讲,《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3.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洛丽塔》完美阐释了这一现实观:小说描绘并讽刺了以汽车旅馆和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社会,也通过想象、文字游戏、戏仿等陌生化手段重构了主观现实,增加了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速茫与堕落,而享伯特本人正是这精神荒漠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云:“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人将此言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典故对举,故后人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上蔡是李斯的故乡,但华亭与陆机、陆氏家族有何联系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考证“华亭”的地理位置,了解其沿革演变,揭示它与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20.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