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人类生活实践为中介,人类自然观与自由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关性。对这种内在相关性的揭示,不仅将克服理论界对自然观的抽象考察,为我们重新考察自然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必将为环境危机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技革命催生出一个新型的社会——虚拟社会。与之相对应,一种新型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虚拟实践具有三种类型,即:虚拟生产实践、虚拟交往实践和虚拟生活实践,且各有其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生活化探究,符合学科教学追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生活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康丽颖 《教育研究》2006,27(1):62-67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技术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就是由计算机创造出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以此形成了新的网络虚拟交往方式和生活实践方式.因此,由计算机(及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人类实践方式也出现了许多以往"现实”实践方式所没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青年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开展了各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他的社会实践观包括学习实践观、生活实践观、教育实践观、革命实践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锁钥。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本身蕴含相互联结、依次递进的三重内涵。"自然"在本体维度上表现为"物质实在",自然界起源的客观性、人的自然依赖性、劳动的自然制约性共同表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生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并日益融入人类社会。"自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的实现。马克思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形态。在新时代下,深入探究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杭军 《教师》2014,(7):101-101
正小学综合实践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门新学科,它倡导学生走入生活、走入自然、走入社会,在活动中探究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知识。信息技术能为活动探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教师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教材特点,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从而让活动探究更深入、更有效?一、善借信息技术,让"主题活动"更有趣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了不同主题,这些主题源自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学生容易挖掘的资源。它旨在通过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出发,归纳出人的最高本质,这与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人道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批判抽象的人,从具体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阐述了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生活是由人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实践性。人也通过实践,在过生活中,促进自我的生成。作为自觉的成人活动,教育不是外在于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问题,不是脱离了生活,而是异化了生活。所以,教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把生活还给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的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过一种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要私所社会与自然割裂开来,要私所社会简单地等同于外在自然,因此,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概念。事实上,社会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它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既同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同自然有着千丝尤缕的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的"神化"和"物化"曾是道德教育的指向。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是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实践本性的人之生成是道德教育之指向。"做"才能成人,人要"成为人",必须学习"做人",必须讲究"做人之道"。生活论意义中的"成人之道",是使道德从远离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的抽象理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回归为人类生存的自觉意识,它所关注的是怎样使人活得更像一个人,它所确立的是人的生活原则和根本方向。走上道德所铺设的成人之道,偶然的人才可能转化为必然的人。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是个难点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表现为具体抽象性(科学抽象性).具体抽象性实质上是辩证的方法,包括超越性、总体性、原则性和具体抽象性本身.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7.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18.
生命信息学把人看成一个具有多层网络结构的“活着”的信息系统,而人体硬件即“活着”的物质系统只是它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宇宙演变过程中,一切物质形态的生成物都有一定的生存周期,但是,基因和化一经产生.便可以在不断的复制和进化中永存。基因信号和化符号对人类行为共同起着控制作用。章的中心是讨论人的信息学本质,最后以死亡标准为例说明生命伦理问题的信息转向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恩的心理和行为。然而,要认真追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我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感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觉的认识。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感恩的根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人必须依赖自然,感谢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必须依赖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的精神属性使人能将感恩这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广泛传播,使之代代相传,泽被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