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是背越 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之一,弧线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助跑速度和弧形助跑路线。 一、选用合理的弧形助跑 路线很重要 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采用“丁”形助跑路线,这种助跑路线是由直线助跑转入到最后四步的弧线助跑,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速度,并且由直线转入弧线时能很自然地连贯起来,有助于保持和继续加快助跑速度,尤其倒数第二步能够充分利用弧线的特点,使身  相似文献   

2.
前言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技术特点之一,弧线助跑技术的优劣对背越式跳高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关于最优助跑弧线的研究,更引起专家们的关注。然而,有关弧线助跑技术的控制训练问题的研究尚未见到。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训练是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可把训练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该系统是由教练员、运动员、知  相似文献   

3.
弧线助跑在背越式跳高中的作用及练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资料与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弧线助跑对背越式跳高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了弧线助跑练习的方法与要求。对正确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和训练重点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之一,弧线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助跑速度和弧形助跑路线。  相似文献   

5.
怎样设计背越式跳高助跑弧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已证明,合理的助跑弧线有利于运动员提高助跑的速度,有利于缩短起跳时间,有利于起跳后身体转成背对横杆姿势,有利于垂直起跳,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因此,为运动员设计一条合理的助跑弧线至关重要。然而,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一点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或是草率地画条曲线,或是生搬硬套他人的助跑弧线,其结果是弧线助跑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起跳效果。究其原因,无不与对弧线助跑的认识不足或对弧线设计知识匮乏有关。鉴于此,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保持选手的跳高综合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跳高运动员的快速助跑能力是获得最佳跳高成绩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利用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方式取得快速助跑能力,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助跑的未段弧线的助跑步数和弧度的掌握上,争论颇多,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方斌 《中华武术》2005,(7):12-12
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表明,合理的助跑弧线对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缩短起跳时间、获得较大的垂直速度、形成良好的过杆姿势和提高起跳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与训练中设计一条合理的助跑弧线至关重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我们设计了三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弧线,并在教学训练中进行了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对体院学生背越式跳高常见错误动作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根据小弧线助跑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动作技能学习的类属同化理论 ,提出了背越式跳高的“小弧线教学法”及其应用原则。认为小弧线助跑可以使身体获得较大的内倾 ,可帮助初学者较好地体会和掌握助跑的节奏与起跳过杆技术 ,从而有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旨在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不同弧线助跑及其生物力学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前言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技术环节。合理正确的助跑弧线,不仅能最有效地发挥助跑速度,还可以利用适宜的跑速和身体内倾角度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因此,对于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的重要性,早在这种姿势刚被采用时,就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当时助跑弧线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人们一致认为采用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到目前为止,背越式跳高助跑弧线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已基本趋于一致,那种等半径弧或近于直线式以及全螺旋线式的助跑方法早已被淘汰,而代之于“J”型助跑弧线。人们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1.
现代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探索了弧线助跑技术的特点 ,并就如何提高助跑速度提出几点看法 ,旨在为教学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助跑技术是跳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助跑的准确性又是影响跳远成绩稳定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助跑距离的确定,改善初始助跑节奏,对提高中学生跳远助跑准确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跳远助跑运用标记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为中学生跳远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激光测速法、影像拍摄与运动学解析和对比分析法对杨泉不同训练和比赛阶段持竿助跑的速度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助跑速度特点,研究有利于发挥杨泉个人最好技术水平的助跑速度模式。研究发现突出的持竿助跑速度能力是杨泉个人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也是未来创造更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保证。要稳定、有效地发挥杨泉的助跑速度特长,相应地要提高其他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与助跑速度相匹配的专项起跳能力,提高完成空中动作的水平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四方面构成,其对专项能力的贡献依次为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专项能力结构体系通过技术、素质2个层面,4个要素来反映;建立了撑竿跳高的结构特征模型,选取模型中载荷较高的握竿高度、最后5m助跑速度、卧推、左肘角度作为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的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15.
浅谈跳远助跑速度和助跑速度利用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我国部分优秀跳远运动员和作者提高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较高的助跑利用率的同时,努力提高绝对速度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根本所在;速度能力、助跑适度、起跳技术和专项跳跃能力的协调发展,是稳定地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综述法,从跳远助跑、起跳环节入手,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跳远技术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为跳远技术的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The importance of proximal-to-distal sequencing in human performance throwing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proximal-to-distal sequence in team-handball throwing in athletes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competition is lacking. Therefor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ball velocity and proximal-to-distal sequence in the team-handball standing throw with run-up of players of different skill (less experienced, experienced, and elite). Twenty-four male team-handball players (n = 8 for each group) performed five standing throws with run-up with maximal ball velocity and accuracy. Kinematics and ball trajectories were recorded with a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and joint movements were calculated. A specific proximal-to-distal sequence, where elbow flexion occurred before shoulder internal rotation, was found in all three groups. These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team-handball.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in the team-handball standing throw with run-up, increased playing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ball velocity as well as a delayed start to trunk flexion.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at step pattern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long jump approach run in seven young long jumpers by modifying the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long jump runway versus track lane) and the nested actions (run-through with take-off versus complete long jump).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ep pattern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approach run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and nested task constraint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 it appears that practising the training routine of run-through followed by take-off on the long jump runway allows athletes to simulate competition conditions in terms of step regul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acy. The task of run-through followed by take-off on the track lane failed to initiate visual perception, step regul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t the steps preceding the instant of take-off. In terms of nested task constraints, when run-ups were followed by jump for distance instead of only a take-off, a higher level of consistency was achieved and step regulation was based on 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 Practising long jump run-up accuracy at a setting not containing the informational elements of the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fails to develop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kill.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支持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支持低助跑速度利用率双方论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不管是要求跳远运动员维持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论点,还是强调降低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论点,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跳远成绩的本质关系.结合双方争论的观点与论据提出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成绩曲线的模型,用于解释及反映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跳远成绩间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