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方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画讲究描绘对象的质感、光线、环境影响等,而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画却追求气韵情感,借物托情。如果讲西方画反映对象的感性,中国画却是表现自我的理性;西方画追求繁,中国画注重简。所以中国画表现特别是水墨画讲空灵,汁白当墨,大片的空白此处无声胜有声,由观众去想,去回味感受。  相似文献   

2.
王濂 《新闻世界》2009,(10):169-170
中国画的至高美学要求是“气韵生动”,其核心在于表现内在的生命感,不重形似,而重画面的虚实、动静、俯仰、远近等的协调处理。使凝定的造型显示出运动的节奏。作为中国画的一脉分枝,中国画中的小品画在艺术韵味上强调以小见大,构图精巧,以盈尺之幅尽千里之势,笔墨简练而风神凛凛。  相似文献   

3.
唐棣 《视听纵横》2002,(1):87-89
在绘画与摄影的构图中,均有“留白”的讲究:即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才算绝妙。国画中有一句话描述这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布局比较经典,就是“计白当黑”,表明了白也就是空的地方和着的墨一样都是国画整体的组成部分。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相似文献   

4.
姚莹 《大观周刊》2012,(5):66-66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前启后、有开创性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出发,论述昊昌硕国画中书法艺术的融入,重点最讨论书法艺术在国画中的融入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京剧这个中国传统的国粹艺术中,大家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台上没有道具,进门出门、上山下山全是利用演员的一举一动来体现的。人物的实动和道具的虚设,交织出一种高雅的艺术之美,把人们的注意力全都引导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国画中的虚与实,则给人一种空灵、活泼之美。画山中水气与云彩时,都是用周围的山石衬托出来的。凡画人物时,那脖、碗、腰等能活动的地方,均不着笔墨,笔实则死,笔虚则活,只用意到笔不到的手法让人联想即可。  相似文献   

6.
朱训德,又名释然,1954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兼湖南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朱训德先生出于对艺术一往情深的执着追求,在国画艺术园地里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作出一系列沉甸甸的极有份量的大作品,并使其作品升华到“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已是艺术人格化的自然”的动情艺术的崇高境界,以奠定其国画大家不可动摇的地位。朱训德先生的国画艺术,不管是工笔还是写  相似文献   

7.
傅抱石先生(1904.10-1965.9),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画家、史论家、书法篆刻家.尤其他的山水画作品,睥睨古今,将皴擦和渲染结合起来,把水、墨、彩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画面的气氛渲染、笔墨韵味及季节表现,讲究意境的加工与创造.其综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皴法精神的"抱石皴",从立意、布局、结构到笔墨技巧,突破陈规,敢于创新,从而开拓了中国画创作的崭新境界,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8.
盛健奇  林海龙 《大观周刊》2012,(16):164-165
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由于传统中国画具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绘画程式已根深蒂固,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中,笔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刚 《新闻爱好者》2011,(5):140-141
宋代的山水画分为全景山水和边角山水两种绘画风格,在形式上为立轴和手卷,这两种形式都是为了内容的表达,手卷作品多采用游移的视点,使画面的景物向左右或上下方向自由发展,能够达到万里江山尽收眼底的艺术效果。宋代山水画的构图不局限于焦点透视和固定的视点,不局限在同一视域范围内截取画面,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把不同空间的物象集中表现在一幅画里,  相似文献   

10.
杨万青 《大观周刊》2012,(8):147-147
90年代以来,现代国画水墨绘画来势汹涌,其特点除强调笔墨结构,符号形态,和绘画程式以外,还更多的关注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反映的个人精神和’体验,对于欣赏作品的人而言,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性的笔墨形态,夸张的语言结构,或激进或尖锐的绘画精神理念,都使得现代水墨绘画面临着“中国画不能全盘视觉化”“应该给中国画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的善意劝慰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移植”“西方殖民文化的产物”的指责。  相似文献   

11.
刘远洋 《大观周刊》2011,(47):85-85,62
中国画是把客观意象先储存在脑子里,然后再表现事物的实质,并在形象上也有所改变,做到“形神兼备”。中国绘画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相对于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总之,中国画就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过多少代先民无数艰辛的艺术劳动,不断地继承,不断地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优良的艺术传统是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空白”手法,即是写抒情散文时如同绘画一样,留下引入想象的余地。“空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可是绝不可看作是虚无与空洞。那么,“空白”是不是虚呢?是的,这个虚是艺术的藏境,虚中有“实”,这个“实”,即是由虚唤起读者对于实的联想,从一点想到许多,由近处想到遥远,从物联想到人,等等。这便是,作者在散文中用留下的“空白”,去触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读者在读散文时,头脑里不断地有所补充,以达到  相似文献   

13.
肖明 《兰台世界》2007,(10S):56-57
傅抱石先生(1904:10-1965.9),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画家、史论家、书法篆刻家。尤其他的山水画作品,睥睨古今,将皴擦和渲染结合起来,把水、墨、彩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画面的气氛渲染、笔墨韵昧及季节表现,讲究意境的加工与创造。其综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皴法精神的“抱石皴”,从立意、布局、结构到笔墨技巧,突破陈规,敢于创新,从而开拓了中国画创作的崭新境界,成为一代国画大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岭南画派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画坛,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关于新旧艺术的论争,引发了关于传统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思考和对西方绘画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也丰富和活跃了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论坛,影响深远。20世纪初广东画坛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各种画学主张、艺术追求及艺术风格的生发与形成,都与民族危难、社会变迁、西风东渐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密切相关,由此发生的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是广东画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选择。考察岭南画派绘画思想的生成要素和表征特点,将其重置于二十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对于探索中国画如何开始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现代变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岭南画派的诞生、发展过程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杨柳 《大观周刊》2012,(33):26-26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画要繁荣发展,走出国门,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绘画的民族性。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意境、笔墨等方面探讨中国画的特色,并对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国画向何处走这个话题,对于国画界而言过于严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产物,象形文字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画的诞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青铜器上的装饰画,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壁画、帛画、漆画、石刻画……直到汉代纸张发明以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形式。据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刘曦林介绍,初时,中国画并没有统称:丹青、画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五四”时才被改称为“国画”。1957年,在北京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发表看法,提议将“国画”改成“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表象过程中,通过运笔过程,笔法呈现来表现笔墨,从而更好地促进意境的营造。通过不同的笔法研究,从而营造出不同的精神境界。以体面的变化为基础的运用笔和手腕通过墨等介质呈现。通过线的深浅、线的转折在表现结构,阴阳(明暗)关系.结构体面的变化.画面中的线条更多的则是显示厚重、厚度、力度和力量来表现对对象的感受。我们在中国画的造境过程是通过合理的用笔.恰当的书法用笔,写意性进行创作思考,借助笔法等有机结合起来,用不同材质的毛笔和宣纸,抒发个人情感。达到笔法、墨法、抽象性笔墨情感的熔入,完美统一地表现出对象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墨、线、色等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运用,传递给观众美的享受.营造出画面不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张平的画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1961年生于安徽省颍州的张平,1978年毕业于安师大美术系,后潜心研究山水画艺术。1982年进入南艺美术山水国画专修班,苦修三年有余,在艺术大师付二石的指导下,深入生活,把中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意义不大,没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声画两张皮”现象,由于画面的传播功能低下,“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消除。“声画结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理论品格。能概括电视传播声画关系的,不是“声画结合”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声画结合”论研究具有双重错位:一是从传者出发而不是从受者出发,二是以对艺术类节目的研究代替对电视传播的全面研究。本文下篇分析了画面崇拜者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以语言为基础”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实际工…  相似文献   

20.
李吉 《兰台世界》2015,(4):59-60
潘天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中国画教育家。潘天寿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以及美术创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艺术思想。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大体上分为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