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理性追求的是普遍性的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它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东方儒家理性追求实质内容,提出适度原则,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反对现代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普遍性原则,这些都是由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的极权地位所致。此时,作为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儒家实质理性对教育的意义再次在后现代教育中彰显。后现代教育随东西理性的融合而发展。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4.
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指导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欲望和理性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欲望有利于德行的助长,理性可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欲望秩序,人的情感、欲望、理性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洛克的“欲望与道德教育基础”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化和养成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认识,是对“心理-道德教育”进行实践探索的理性自觉。对“心理.道德教育”的客观把握与深入解读,需要从心理.道德教育的形成背景与形成的必然性出发,通过对心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定位,以确定心理.道德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理性原则与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一些理论家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所以,不应包含道德,这种观点尽管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却值得认真对待。文章坚持高等教育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但同意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并认为高等教育对理性的责任高于它对道德和价值观的责任,这要求处理好高等教育承担道德责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要求道德教育符合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的现代化不能回避而要尊重现代学理中的理性精神。儒家经典中,作为恻隐之心发展成熟的"仁"和作为是非之心发展成熟的"知(智)"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只因儒家伦理更关注道德实践或行为,导致其更重人格和情感,而非知识理性的进路。然只有涵养和理性,才能使主体真正到达天人之际的真际;主体之间,在内与外、主与客乃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情况下,儒家伦理的实践乃至研究方法都应注重理性精神。涵养和客观的理性研究都是保证实现研究的真切性与学术性不可或缺的方式。理性自识和理性原则对于学术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文明是以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文明,是以正义、民主、权利为核心理念,以法治为载体的政治文明。公共理性作为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保障了公民的平等自由,同时也是构成宪政制度的理性前提,是公共权力应用的理性基础。因此,公共理性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性基础,政党政治也应该要有公共理性的向度。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按照一定阶段,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早期儿童进行理性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其理性原则是不能被理解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把握儿童道德成长规律,以实现道德习惯与道德理性的相伴成长.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究竟应依凭情感还是应诉诸理性尚存在争辩。情感论的理据在于,如果将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发性机制,便可更好地触动和促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理性论的理据在于,倘若将道德教育奠基于理性,则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和增强可能的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反省能力。然而,情感论虽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却很容易使道德教育落入无根的态势与听凭私人情感、感性情感和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中。道德教育的圆融自足还需由理性来加以奠基,只不过,其中的理性既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独白化、同一化的先验理性,也不能是将道德教育知识化、工具化的工具理性,而应是能够统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相似文献   

14.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道德教育中的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就是其基本表现。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人们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论证、维护、诠释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以特定的政治理想框定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以不变的政治教条遏制涌动的道德理性。最终使其具有难以僭越的保守特征”因此,对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的系统反思、清理与批判,是道德、道德教育回归本体性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及建设的领导主体和具体主体的确定,道德建设制度和方法的发展创新,是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将德治和法制相结合、健全制度建设、促进各种道德建设的相互衔接、强调道德建设的实践养成教育和知行合一的道德理性培养、实践道德教育的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等原则运用到道德建设中,是实现道德教育良好社会效果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对现代经济学理性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行为人的理性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主流经济学以完全理性作为其前提假设,并得出行为人可以在诸多决策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的结论;但是,完全理性假设不仅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逻辑推理上和实践检验中都遭到质疑。实际上,行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构建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创建了行为人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真实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8.
"见义智为"和"见义勇为"之争所映射的深层次问题是德性中理性与情感关系的问题。德性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而且情境也会影响道德行为中理性和情感的比重。反观道德教育的现实,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尚未确立,而且还出现了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待情感和理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罗同兵  邹林珊 《培训与研究》2006,23(5):63-64,82
以现代化的理性、入世视角解读太虚的传统净土批评,可知中国净土信仰从明代的出世神秘主义的救赎言路,经清同治、光绪间的禁欲主义趋向,在民国时期到达现代转化的临界点。唯其尚期命终往生、宗本儒家伦理,未能与佛教类似“天职”的观念相应。中国净土信仰仍需建设理性、入世的现代伦理内核。  相似文献   

20.
所有人类行为都具有伦理含义,而且在所有时代与地点,都会提出有关道德行为与道德原则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它们。对道德进行系统反思的伦理理论,可以为实施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如何将伦理理论对道德的理性反思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成为摆在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