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社会建构理论是构建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建构理论的形成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对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社会建构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5.
论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类对人与自然、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同认识。说清楚20世纪道德教育的基本状态,才能思考如何更新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根据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提出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根据人类对不同社会群体(主要是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现状的了解,提出进行全球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提出主张重新理解集体主义教育;针对人类物质和精神失衡的现状,提出进行生命关怀教育。重视人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是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教育探索》2005,(12):71-73
社会转型客观上将导致道德转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将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其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发展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叛逆性、前瞻性和享用性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需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情境化和道德教育的互动化: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在狭义与广义道德教育观、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道德教育理想与道德教育现实以及其他几方面都由于矛盾或对立的存在,要面对各种冲突,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将在矛盾或对立、冲突和选择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学校德育层次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地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这是由于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反映了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的社会关系。笔以为.目前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困惑,预示着我国道德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将成为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的立足点。作为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学校德育的层次及其关系,对道德教育自身的反思与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某种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有效统合异民族文化观念以及历史价值,形成社会道德力量,或者说建构同一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乃当代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应该更广泛关注人的特质自然和人类社会自然,个体自觉向往、调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传统既有或未来倡导的一般价值的思想和实践。而儿童道德教育的社会选择则意蕴着国家意志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活动中的普遍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促进关系。因为,社会和谐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正义和人际正义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社会正义的实现,有赖于人际正义。只有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为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内容,也应包括人际正义在内。这有赖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本文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领域,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提高其道德选择能力,理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主张,但在总体上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两个基本层次展开:一是对道德主体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二是促进道德主体德性的养成。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通过内化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经由道德实践外显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能力的提高既是形成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检验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个体德性的养成相统一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借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的建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道德在本质上是从社会文化实践中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推动了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对推进现代化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判。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反映,一般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在网络中就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品质。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简单地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的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盛莉 《中国德育》2007,2(1):96-96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是人在公共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呈现与己有利的形象,使得社会悦纳他”。它从客观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矛盾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体自我认同受到曲解的现象。“人格面具”的发展如果超过合理的限度,则会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恪面具”现象的心理学发生机制,跟踪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在道德教育中做到及时引导和补救。其一,要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建构“伦理-心理模式”;其二,加强道德感、道德信念与道德意志力的培育;其三,引导学生采用“自我表露”法,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继续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继续教育是面向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人在接受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会在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出现各种变化,需要经过道德继续教育以保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品格.道德继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开展道德继续教育及其研究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领域,需要营造全员关怀的环境,突出重点,同时也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树立终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内容提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实用”是其培养的核心目标,强调既要有过硬的应用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道德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因此道德教育也就必然与社会环境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然而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道德理论教育频频与社会环境不相吻合,使得高职学生发现课堂的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不能很好的兼容,导致高职学生对于德育课程持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