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林漫步     
郭梅尼谈人物通讯的采写怎样使人物通讯更有可读性呢? 郭梅尼说:“人物通讯写作要讲究细节、意境、语言、人物性格刻画等等,都对,但这仅仅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也就是仅仅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读性应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且首先是‘写什么’,仅仅看成‘怎么写’是不够全面的。如果你写的内容读者不关心,文采再好也没人看。如果你抓住了时代的‘兴奋点’,时代就会对你的报道产生强烈的反响,就有了可读性。我采写人物,首先考虑这个人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我感到,无论作为一个记者,还是通讯员,都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  相似文献   

2.
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相似文献   

3.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4.
汪丁丁 《出版参考》2009,(10):52-52
这本书是这样开篇的:“若干年前,从中国来了一个杰出的学生,跟我从事社会心理学和理性问题的研究。相识不久的某一天,他对我说:‘你知道,我和你的差别在于我把世界想象成圆形而你把它想象成直线。’注意到我脸上出现的困惑和惊讶,他补充说:‘中国人相信事物处于变化当中,而事物总是回到它们的某些初始状态。故而,他们关注更加广阔的事件群组;他们寻找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不理解整体就不可能理解局部。  相似文献   

5.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6.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33):120-120
虽然在本专栏里写过《媒体人创业哪点最不靠谱》(结论是自由散漫惯了),虽然工作过的报社中国青年报,一直以业务民主、气氛自由著称,虽然知道创业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遍地是坑,我仍然在做新闻刚好10年之后,决意离职创业了。放在两年前,我刚开始做传媒圈观察类公号“刺猬公社”的时候,如果有谁说“你有一天会全职去做这么一个所有人眼中‘小小的玩意儿’”,我肯定认为他在说胡话。2015年冬天,跟两个传媒行业的活跃人士聊天,他们劝我去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在原单位混了,也不要去做“刺猬公社”--“那跟去当个体户差不多。”他们说。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在看望《大众日报》干部职工时讲的一席话,语重心长,切中时弊,为我日报坛吹术一股清新之风。这个讲话不长,不妨照录如下。吴官正说:“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叠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从明天开始,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不要太长。如果我讲长话,就不要登了。领导的长报告要尽量少爱,没人看,你们记者也不满意,只是不说而已。领导讲话发得蛮长,有些并不是领导的思想,是秘书写的。有些话是‘样极佳’,并不说明你的水平,老百姓并不照你这些东西。我看今后不要这样搞。…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記     
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辈”在談到新聞工作者的学习問題的时候,一位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輩提出:“你們把我們这些人都当做‘新聞老前輩’,我却要向你們提議,千万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輩’。”他说:“前輩的意見,要尊重,但是不要迷信。因为我們这些人的意見,有的正确,有的不一定对,有的則可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10.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 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120岁。120岁,分为两段,前60年是一段,后60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60年刚刚开始。这后60年,我想开拓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前60年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找工作,评职称,争取当个什么职…  相似文献   

11.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二十岁,分为两段,前六十年是一段,后六十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六十年刚刚开始,是两岁。这后六十年,我的原则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做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两种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曾有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说法。前六十年不管如何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  相似文献   

12.
另类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起来。如:另类文化、另类时尚、另类情感、另类空间、另类时装、另类新娘……,总之名目多种多样。但究竟什么是另类,目前尚无一定的定义。有的人说:“如果你不打算被别人归类,不妨说‘我很另类’。这样人家或许会真的给你让开条路,说‘请走’。”而另有人则如此描述另类:“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不羁的衣饰,口里嚼着口香糖,眼神茫然地扫视着前方,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蝗虫,一群无可救药的蝗虫……”而同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星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吃…  相似文献   

13.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正当媒体广泛报道“好军嫂”韩素云的时候,笔者在北京图书馆邂逅一位德国专家。他不解地问:“‘好军嫂’真是了不起!可是这么好的人,你们为什么让她吃那么多苦?”他这个问题足以使我们语塞。你总不能回答说: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她不吃那么多苦,你怎么见出她的了不起呢? 《光明日报》曾载文《孩子,你要接过我的教鞭》,报道一民办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献身偏僻乡村的教育事业。引岁临终前他嘱托女儿:“你要接过我的教鞭,不要让孩子们退学,不然,我们村只有穷。”在这篇小通讯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自生自灭的个人在一个自生…  相似文献   

15.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未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俯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16.
吉人不吉     
《今传媒》1997,(7)
吉人不吉文/辛民清代有个青年名叫吉jí人,他刚刚结识了一个朋友,彼此通报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给他来信写成了“击jī人”。等到再见面时,这个青年笑着说:“我连缚鸡的本领也没有,怎么会‘击人’呢?”我的名字是“大吉的‘吉’。”又过了几天,朋友又来了信,...  相似文献   

17.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2):93-93
“很多新媒体内容提供者喜欢贴一个‘杂志’的标签。他们没有印刷版,只是弄一个网站,时不时更新内容,然后管自己叫‘杂志’,你能怎么办?说它不是杂志吗?它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建一个网站,然后管自己叫‘杂志’。比如Blog,是杂志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排外的人,我会说,OK,这是一个没有出版周期的杂志。”  相似文献   

18.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19.
“我当时想,如果我跳下去。那么我的墓碑上一定写着‘这是一个失败者’。而相反的.我坚持了.我的墓碑上会写‘这个人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究是一个成功者。’!”邱恒在说这段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在与八届学员话别的时候,我曾赠送给他们一句话,那就是:“不要祈求‘轻松”’。既然你选择了新闻这个职业(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从事新闻报道这项工作,那么,就必须做好迎接艰难困苦的思想准备。从采访到写作,认准备资料,到写出稿子见诸报端,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不是轻松的,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里说的艰辛,其实还另是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苦累;如果从社会责任这一重担的意义上来讲,那恐怕就不仅仅是个辛苦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又在迎接九届函授学员,欢迎他们来到我们这个学习的行列里。我忽然觉得,这些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