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和启蒙辩证法为基础,从思想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揭示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文化工业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堕落为一种标准化商业化的工业制作的实质,从这一立场强调了真正的大众文化应该是对人们真实需要的解放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批判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走向。反启蒙、非同一性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20世纪的血腥杀戮和全面异化进行文化反思得出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层面,他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去了宏大叙事的假面。可贵的是,阿多诺并未丢弃理想之帆,他憧憬着艺术救赎的可能。阿多诺作为独立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感召着后继者的学术良知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刘云兰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89-91,10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力量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人性的异化充满了深深地忧虑与关怀,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体现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尽管学界对辩证法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就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本质这一点来说,却是没有争议的.在辩证法史上,存在着不同形态的辩证法,它们对其否定性本质的彰显是有明显区别的.古代素朴形态的辩证法对其否定性是一种直观的彰显;近代反思形态的辩证法对否定性是一种抽象的彰显;当代阿多诺的辩证法则实现了在理论层面对否定性的彻底彰显.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辩证法对其否定性本质的深层理论根基有根本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指三个相邻事物或事物的自然发展阶段,而是指矛盾从潜在状态到矛盾的展开、对立尖锐化阶段,再到矛盾的解决、产生新事物这一必然过程和发展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类历史运动中表现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为异化的产生和异化的扬弃,表现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否定性的辩证法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否定性辩证法以实践观为基础,并同历史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也不同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直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与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完全对立起来,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一种片面化的误读,并没有结合当时社会历史实际环境来深入探讨阿多诺理论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以及他与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内在深刻联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一种回归和提升,由于两人所面临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所以才产生了貌似对立但却殊途同归的理论形态.从两人所处时代背景、两人代表理论的实质内涵及阿多诺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等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二人理论的内在联系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刻阐发与推动.  相似文献   

7.
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哲学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实践的 ,马克思则揭示了实践的“革命的、现实批判活动”的本质 ,将其作为哲学的现实基础 ,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说明哲学的可靠性不在于设定“不可怀疑”的逻辑起点、理论前提 ,而在于合理地理解现实实践。实践是辩证法的原型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中介 ,实践的发展表现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奥尔曼“内在关系的辩证法”超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地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后者仅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而前者却不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更在发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后者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信心,而前者却再次论证了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结论;后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批判和否定,而前者则不仅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而且要求在实践上进行这种批判。  相似文献   

10.
杰姆逊是当代美国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艺理论和美学家,在国际上和中国都有较大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不少人都把杰姆逊看成后现代主义的布道。本不同意这个看法,通过对杰姆逊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21世纪初三个时期的代表性论全面分析,得出杰姆逊从来不是一个“张扬”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后现代主义“布道”,而是始终对后现代主义抱有清醒、冷静、客观的批判态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的方法,对大鳍鱯繁殖期的性腺、肝脏、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鱯雄性亲鱼精巢、肝脏和肌肉中,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90g/100g;其次是精巢,为26.38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8.38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精巢最高,占53.41%;其次是肌肉,占52.93%;肝脏中最低,占51.96%。雌性亲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61g/100g;其次是卵巢,为22.42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7.04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卵巢最高,占52.85%;其次是肝脏,占51.76%;肌肉中最低,占49.OO%。从脂肪酸组成来看,雌雄亲鱼均为MUFA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SFA,PUFA比例最小。雄鱼与雌鱼的三种组织器官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脂肪酸相似,它们是C18:1n.9(油酸)、C16:0(软脂酸)、C18:2n-6(亚油酸)和C16:1n-7(棕榈酸)。研究揭示了大鳍鱯繁殖期雌、雄亲鱼主要组织器官在物质构成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运动范畴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深入考察运动的本质和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的不确定性是准确把握运动范畴的前提条件。运动作为“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把运动理解为作用的发挥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把运动理解为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过程。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既是又不是某状态、运动者既处在又不处在某状态、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之间既间断又连续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约翰·司各脱·厄里根纳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 ,在美学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 :上帝的原则即是“一”的原则 ,“一”是自然的开端 ,第一因的上帝 ;自然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体 ,人属于第二种自然 ;艺术同自然一样 ,其美在于神秩序的彰显 ;善与美的辩证关系 ;审美态度应是非功利性的 ;肯定感性美 ,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8.
装饰浅析     
装饰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是一种精神创造 ,是由活跃而丰富的想像力所生成的 ,是以表达感情为主的审美活动。装饰是观察、发现、概括自然和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美的一种方式。装饰是人类本性爱美的反映 ,也是人类追求美的途径。装饰使人类的理想美和实用美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文化发展所致 ,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