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发生冲突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中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逆反心理会表现得较为突出。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得到疏通。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是根据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来探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由于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如不及时消除,很可能给学生和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但家长们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学习常常会表现与与接受相反的状态,逆反心理作为这种背离倾向的典型,已成为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个性差异形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依据,教育则构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教育工作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出逆反心理的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提早步入青春期。在批评教育高年级学生时,常常会发生与教师对抗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有效的疏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往往面临着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与思想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极大妨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深刻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说法。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逆反心理作了如下描述:"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如有的人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身处逆境表现出的积极抗争。逆反心理更多地表现出它的消极作用,它是一种与正确教育相抵触的心理定势,本文所述的逆反心理即是指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增强民族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处理问题的行为,即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极大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探求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是每个教育主体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卢艳 《教师》2012,(36):14-15
德育中的逆反心理即德育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和抵触情绪。这种消极逆反心理对其德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初中生的德育发展以及价值观养成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逆反心理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对这种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做一些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说“逆反”     
在劝导性的宣传中,有些人往往对教育信息进行抵制,你讲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要制止的东西,他偏要试试看.这种内发的对教育者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在学校也常见,人们对此颇有微词.逆反心理好还是不好?究竟该怎么看?我以为逆反心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积极性或绝对的消极性.对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客体作用于主体所产生的反方向心理趋向,必须对主体、客体作具体的分析,必须从客观社会效果上去检验,才能作出积极还是消极的正确结论.就接受教育的主体来说,我们知道,青年学生除了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素质外,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起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对立的心理体验,一般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学习。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会缺乏兴趣与友爱的感情。教学活动中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第一,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费力气就能完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闹独立”。成人如果意识不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惩罚等,就会导致儿童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遇事缩手缩脚;二是执拗任性,逆向而行。其中以后者为多,独生子女更是如此。分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6.
中学阶段是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许多家长和教师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不听管教,老师也觉得学生在管理上有很大困难。教师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可轻视,更不能与之较劲,否则,容易产生不可挽救的后果。那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呢?  相似文献   

17.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行中 ,当代青少年存在多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严重影响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从多方面探索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使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过程中能充分掌握逆反心理 ,使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德育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逆反心理作为影响德育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德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入手,分析了逆反心理对德育接受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如何看待和应对逆反心理在德育接受中影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学生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常常会因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和烦闷,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就是指这种无法消除,又长期困扰学生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不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优良个性和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