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是“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校园生活。要使学生在“校园课堂”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获得生命发展的营养,就必须多视角整体构建“校园课堂”。  相似文献   

2.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3.
“班级人本化”,即班级的一切工作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鹄的。班级人本化建设是以文化熏染为基础,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坦诚的对话为纽带,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掘创造性为手段,立足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提升生命质量,呵护人性,尊重人,体现人,发展人,创造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一、在文化熏染中凸显“人文关怀”教育需要一种意境和氛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作为“一班之本”、“一班之魂”的班级文化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催化剂”,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班级的整体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4.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作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北美兴起。它以“培养整体的人”为教育目标,在教学中要求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超越单纯的认知学习,迈向“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 (holistic learning)和“全人活动”(whole personal activities)。整体学习的主要倡导者约翰·米勒(John P.Miller)教授曾把整体学习称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因为它影晌到学生的整个生命,并以深刻的方式改变着他们超越智力之外的东西。本文试对整体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元的,发展也是多极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然而,个性差异,个性品质又常常左右着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不能把学生绑在同一辆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而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这里所说的“机会”、“条件”,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课堂,教师应发挥创造性的潜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持己见、标新立异、张扬个性、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学习情绪饱满,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8.
许燕红  郝佳琦 《广西教育》2012,(10):11+15-11,15
生命是人存在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各种属性都应得到满足与发展。“生命化教育”即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将充分地满足与尊重学生生命本质的需求与差异,展现生命的真实,创造生命的亮点,体验生命的完整。  相似文献   

9.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个专门场所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各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经历和个性特点的人,在人生中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十多年里,把大半时间都留给了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的场所而存在,更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资源融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面对不同的人,课堂如何真正履行它的责任,成为对“人”的发展有所助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人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怎样认识学校中的人,认识学校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同的管理理论有不同的观点。在科学主义看来,人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手段,因此,必须用客观的、标准的和统一的方式来管理。在人主义看来,人是学校管理目的本身,由于每个人的愿望、需要、个性都是不同的,因此只能用个别化的、有差异的和艺术化的方式来管理。在理解教育看来,这两种管理方式都有一定的偏颇,人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存在,这种历史存在不仅对他未来的生命意义加以限制,也为其筹划未来生命的意义创造条件。意义在于价值,价值在于人心,因此,人心是学校管理的资源,也是学校管理的手段,还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型学校管理实际上是人心管理,它可以具体地展开为“识人心、用人心、得人心”三个方面,可简称为“三心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它不断叩问、追寻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努力提升自身的生存质量.追求人生的幸福。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一个信条草案中曾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的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个人幸福的追求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把这两个方面内在地具于一身。所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标设计与内容处理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学生发展的整体与局部 这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其发展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一种活动,他都是以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  相似文献   

14.
人,从一出生就存在着个性差异,个性差异是人类的客观事实,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不同的学生就是一个不同的复杂世界。教育不是努力去消灭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而是去促进学生间差异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只有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把差异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走个性化的教育之路,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才能演绎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地位做出了新的认定,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在兴奋之余,不能不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2010,(7):45-46
1.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孩子看”意味着:(1)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差异、适应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2)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人,要保护他们活泼好动的稚气,包容他们“屡教不改”的“小错”,  相似文献   

17.
王占宝 《上海教育》2006,(9B):56-57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的、准确解读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题本身。首先,“学生”不仅是整体,更应是个体。一所学校,特别是名校,要有一些“盆景”或“光环”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其次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学生群体在同样的环境中自身的发展因其个体差异也存在不同的成长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差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那么,面对差生我们怎么办?是“嫌差爱优”,不屑一顾?是不闻不问,打人冷宫?还是千方百计劝其退学?……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目的是把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  相似文献   

20.
王文娟  张怡 《辅导员》2010,(6):56-57
异步分层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二是要注意阶段性调整。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学生自身在阶段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分层次时切忌把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