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从搜索情境、搜索策略和行为路径三个方面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的移动搜索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这一垂直类APP上的信息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招募40名用户作为实验被试,通过结构化日志的方法,获取用户在20天内使用社交媒体APP移动搜索时的行为数据、情境信息等,揭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进行移动搜索的行为特征。[结论/发现]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移动搜索的时长总体较短,搜索地点分布较为集中。在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移动搜索任务以信息类为主,移动搜索动机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同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间存在不同的关联。社交媒体用户在初始搜索后,会发生继续搜索、分享搜索结果等行为,并伴随着APP交互路径的转移。[创新/价值]聚焦了用户在社交媒体APP上的搜索行为,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搜索行为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软件不断普及,互联网商业公司的盈利属性与其产品社交属性之间的天然冲突,使得如何找到盈利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成为一个难题。其中广告模式是最传统也最普遍的盈利模式,尽管由于社交媒体的社交化、私人化属性,隐私数据的泄露与广告的频繁出现令用户反感,但它终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盈利模式。本文就SNS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三大移动社交媒体在广告模式的盈利实践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下正处在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远的将来,通过移动装置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很有可能超过通过桌面个人电脑接人互联网的用户。此前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已催生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多种新型媒体形态,网络移动化则让互联网应用开始全面实时化,“它代表着五大趋势的融合(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  相似文献   

6.
耿小伟 《新闻世界》2014,(4):215-216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社交的不断细分,使得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应用不断产生。K歌类移动应用是众多细分应用中的一个,而唱吧又是此类应用的代表。本文主要分析了唱吧的用户行为,根据用户行为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歌唱类应用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挑战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社交等特征,原本只依托于纸质媒介的“阅读”行为有了新特点.文章以社交媒体时代为背景,分析移动阅读新特点——互动化、社群化及场景化,并根据这些特点重点探讨出版商如何从内容、平台、技术三方面促进移动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结构要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的解析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四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移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具体引导策略,为有效破除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囤积之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静 《中国广播》2013,(7):82-86
本文首先对广播所具有的伴随性、移动性、地域性等特征与移动互联网具有的特征SOLOMO(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动化)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广播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传统媒体。并结合深圳广播的实践,从社交化、本地化和移动化三个维度,对"微"时代广播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依据技术接受模型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探讨了"音乐社交"策略对移动音乐平台用户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用户对移动音乐平台的社交功能熟知度较高,但实际使用行为有限;音乐社交契合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并有助于发掘平台的工具性价值,对提高移动音乐平台的用户粘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振  赵雪薇 《今传媒》2014,(8):84-85
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腾讯、网易、新浪、搜狐四大门户网站近一年半内纷纷改版,改版范围涉及到首页、子频道和手机版网页。本次改版,四大门户网站呈现出移动化、个性化、简洁化、社交化等共同特征,其中所体现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对新闻产品设计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毕秋灵 《今传媒》2016,(7):112-11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视频直播通过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传播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网络社交形态.这种以实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和新闻叙事的方式,其特点表现为内容选题突出悬念和参与感,用户生产和专业生产共同构建出新闻视频直播生态,将用户变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一部分,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迎来新的一轮变革,受众的社交心理和行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公益活动借助移动社交平台使公益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内容越来越娱乐化。一场源于美国ALS基金会的“冰桶挑战”娱乐化公益活动,借助视频社交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公益信息,这场活动现在已经由美国扩散至中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朝霞 《兰台世界》2017,(2):113-115
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读者阅读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阅读需求逐渐变得个性化,读者的阅读时间变得碎片化,阅读方式亦呈现出网络化、移动化,阅读行为非常自主化与社交化。近年来,大学生们十分青睐网络阅读,这则说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高校图书馆服务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代表网站,豆瓣在Web 2.0时代有着良好的表现以及较高的用户黏性,逐步形成了以兴趣为中心的圈子社交、寻求身份认同的文化属性、弱关系下的商业特征以及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信息属性,这也是Web 2.0时代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一般性特点。然而步入以大数据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Web 3.0时代,对用户生成数据与用户行为轨迹进行挖掘,从而基于用户兴趣建立个性化的Web服务;注重线上线下的交互,重视下游供应链以避免微笑曲线的怪圈;发力移动终端,契合媒介接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些都是豆瓣等社交化内容平台需要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视频新闻的发展呈现出社交化和碎片化的态势。为透视视频新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向,本文从英国广播公司的视频新闻服务Instafax(英斯达法克斯)入手,从内容、渠道、用户三个核心层面,结合我国视频新闻发展情况,分析移动社交时代的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社交网、团购网等方式聚合用户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二是以智能手机取代计算机为互联网中心设备的“移动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远 《东南传播》2013,(8):10-12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移动社交网站不仅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移动社交网站的受众使用动机和行为,并且探讨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手机‘人人网’的使用情况及影响调查",分析用户的基本情况、使用频率和使用动机。期望能对移动社交网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社交游戏以其庞大的社交关系网、高度的话题性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新型营销广告模式。网络用户在此类社交游戏中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之时,也在间接推动着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增值。在此过程中,用户在社交游戏中的参与行为被转化成了互联网公司的商业资本,其社交关系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营销资源,由此,用户逐步成为互联网公司以宣传和内容生产为劳动形式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