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苗慧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1-13,79
陶渊明开启了"诗化自适"的幽默,他在诗中写饮酒的荒唐、劳动的艰辛、贫苦的悲哀,并把它们写得轻松诙谐,目的是要通过把自己悲剧性的经历,幽默地化入喜剧性中去理性地审视,用超然的态度、玩笑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在自嘲自解中开创出一个诗化自适的幽默人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徐訚人生诗化过程的心理分析及其诗风特征的赏评,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人格、情趣和精神境界。并对徐阎以生命入诗,从容面对生活的态度和纵情山水慰平生的精神,予以极高肯定。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纵观林黛玉的一生,不论是体态神貌、举止言行,还是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气质,焕发出诗性的光芒。诗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为美的根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林黛玉的诗化人生:首先,从林黛玉的待人处世等外在表现来看;其次,从林黛玉写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的诗美来看;再次,从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诗化人物所寄托的审美追求来看。由此得出结论:林黛玉的诗化人生其实是曹雪芹诗美理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文学体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文本的创作与解释程式。诗化小说是以小说程式为主导,在局部糅入了诗的部分程式的文本。本文首先用文体学理论讨论了《大淖记事》在形式方面的小说文本特点,然后着重论述该文本的诗化特征及其表现,再通过《大淖记事》的主线故事的意义论述了人物在爱情观念方面的特殊性:弱者的坚持之美,最后对小说表现的"诗意人生"内涵作出了符号学分析:人生摆脱了实在世界与理性世界,返回到人生的本真状态,审视人生意义本身。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隐藏着大量的时间意识的诗歌,既有通过季节变换感悟时间的诗,也有因为岁时体悟时间的诗。这些时间意识的诗是诗人人生历程的回望,充满着对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焦虑。主要原因是孟浩然遭遇了现实与心灵的双重困境,也正是这种困境,造成了他在仕隐中摇摆不定的人生形象。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重读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研究成果,主要探讨“生命即诗”、“诗化人生”、“诗的学校”、“诗的中国”、“诗的世界”和“没有超人的天才”、“什么是真正的诗人”等陶行知诗歌教育的经典命题,为以陶行知诗歌为内容的《现代学生人格学习读本》的实验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特色日益显现,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中华诗词独特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以诗教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独有的美育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以诗教美育激活专业教育、以诗教美育激发诗性思维,最终达到以诗教美育达成诗化人生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二题     
孟浩然的《春晓》主旨,是通过爱春、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自己作为隐士的自由自在。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就是写对春天的热爱或留恋。孟浩然作为一个隐士,是一个淡泊于功名的真隐士,而不是充满愤懑的不得已的隐士。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不仅诗歌写得漂亮,诗歌理论也见解独到。他认为:诗是诗人灵魂的自白,心灵的歌唱,是诗人精、气、神的倾吐与结晶。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写诗单靠灵感是不行的,还要有艺术的自觉心。天赋予我们眼、耳、心,我们就要运用它们去观察、谛听、思想,此外还要依赖一种潜识——想象化,把深刻的感动让他在潜识内融化,等他自己结晶,一首诗才算成功。  相似文献   

14.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一首吊古伤今的名作.词人登上吴江城楼,看到城外的第四桥,想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于是就产生了愿与陆龟蒙在这里共同隐居的愿望.但古人已去,致使词人无限惆怅.这种惆怅,是由于词人长年漂泊生活而引起的人生感触.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  相似文献   

15.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激活诗情、注重学生自主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建构《相信未来》的教学模式。先从认识诗人在现实中承受的苦难开始,继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感知诗人在绝望中依然怀有对未来和生命不屈的信念,最后深入文本,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从而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初步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