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供能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动气体分析仪、血乳酸分析仪、遥测心率计和功率自行车研究了18名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并与国内外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女子手球队员的最大摄氧量达3.55±0.27l/min(52.4±4.1ml/kg.min),为历年最高,与世界冠军韩国队(3.66l/min和55.3ml/kh.min)相近;无氧阈摄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80.46%,高于韩国队(66.5%)。无氧功峰值为639.1±72.3W,优于韩国队,但30秒功率下降率较韩国队快,提示训练中应注意发展无氧耐力。分析表明,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机体有氧、无氧能力已达世界强队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负荷运动,测定了21名高校优秀女子手球及足球运动员最大哨氧量(VO2max)、无氧阈(AT)及无氧阈时主观感觉(RPE-AT)。结果表明女子大学生手球与足球运动员相比,虽然运动项目不同,但是最大吸氧量、无氧阈及其时的主观感觉却无明显的差异。研究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无氧阈及无氧阈时主观感觉,同时这些指标可作为评定高校优秀女子运动员有氧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负荷运动 ,测定了 2 1名高校优秀女子手球及足球运动员最大吸氧量 (VO2 max)、无氧阈 (AT)及无氧阈时主观感觉 (RPE- AT)。结果表明女子大学生手球与足球运动员相比 ,虽然运动项目不同 ,但是最大吸氧量、无氧阈及其时的主观感觉却无明显的差异。研究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无氧阈及无氧阈时主观感觉 ,同时这些指标可作为评定高校优秀女子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Ⅴ型胶原蛋白a1链(COL5A1)基因多态性与60名中国北方汉族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关联性,探寻预测有氧耐力表型的分子标记。方法:采用联合测试法测得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相关指标,肺功仪测得肺功相关指标。用PCR-RFLP分析COL5A1基因的rs13946、rs12722多态性。结果:1)rs12722位点:不同基因型运动员之间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TT型运动员显著大于CC和CT型。2)rs13946位点:该位点与有氧耐力表型以及肺功之间无关联(P<0.05)。3)rs13946-rs12722单体型:携带TC单体型运动员的无氧阈摄氧量和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指标均显著高于非TC单体型运动员(P<0.025)。结论:1)COL5A1 rs12722 TT基因型可作为预测中国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强度下机体氧耗量的分子遗传学标记。2)TC单体型可作为预测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摄氧量及其相对值指标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5.
从运动医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足球和手球球类项目运动员的体力诊断方法。在有氧耐力评定中,心脏容积、最大吸氧量,尤其是无氧阈值的意义颇大;无氧耐力可通过40s和竭尽全力两种试验方法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可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耐力状况,有益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中方10名竞走运动员(世居海拔2260m)和日方10名竞走运动员(居住平原,10m)在青海多巴高原的训练基地(海拔2366m)和平原(海拔10m)训练期间进行了4min递增负荷实验的血乳酸,心率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初期与后期相比,中日双方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ATV分别由3.of士0.42m/s、2.78±0.52m/s升至3.22±0.25m/s、3.30±0.34m/s,血乳酸一速度曲线右移程度较大。中日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期和初期的同级负荷运动心率相比均有所降低。同时从ATV与比赛平均速度的相关系数看(男子运动员r=0.85,P<0.01;女子运动员r=0.65,P<0.05)它们之间存在较高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本院足球专选一、四年级共14名学生进行“个体无氧阈”测试,以此来评价不同年级和技术水平的足球专选学生的有氧耐力。结果表明:一、四年级学生的“个体无氧阈”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平均值差异不大(P>0.05),且接近于4mm/L;而二级运动员的“个体无氧阈”明显小于无等级运动员(P<0.05)。提示采用”个体无氧阈”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在足球训练中具有指导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大吸氧量是预测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与最大吸氧量相比,决定最大吸氧量利用程度的因素对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影响更大.由于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毒症和肌糖元较快地耗尽使耐力下降,所以提出无氧阈(AT)是限制赛跑运动员能力的一个因素.至今,一直是通过测定血乳酸与跑速的关系,或是通过测定呼吸气体交换变量的变动来推断AT.佩德盖斯特曾证明,独木舟运动员和惯于久坐的受试者,在AT以上,吸氧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按照《人体测量学》方法测量27名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45项身体形态指标及派生指标。对照组为我国城市男生。主要测量结果: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手长均值明显大于同龄对照组;手拇一小指指间距平均值为2194cm;虎口水平角度和虎口垂直角度平均值为8913°和10357°;指间距长于身高353~404cm;坐高指数均值5922,为长躯干型;骨盆宽-身高指数和骨盆宽-肩宽指数平均值均小于同龄对照组,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属宽肩窄骨盆型;达氏指数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求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最优效果,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省属3所高校10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5级递增负荷法进行无氧阈的测试,并对心率和血乳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与心率的变化曲线高度相关,可以用心率来代替血乳酸指标指导训练,是1500m训练中控制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2)高校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可以参照171±9.2这个范围作为男子无氧阈强度的临界心率,以3.9mmo1/L作为乳酸无氧阈的临界值。(3)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采用低强度训练负荷、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大强度训练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最大吸氧量被看作是评定耐力运动成绩的最好指标。但Hill没有证明作为最大吸氧量特征的吸氧量稳态。吸氧量稳态也没有得到后来研究者的证明。耐力运动的成绩不仅受肺系统摄取O2和心血管系统运输O2的限制,而且还受活动肌本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最近一些研究还表明,最大吸氧量与耐力运动成绩无明显关系,而跑台跑的峰速度和无氧阈与耐力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并可作估测耐力运动成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递增运动负荷中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心脏泵血功能,通气功能,摄氧功能较强,尤其是利用氧的能力较强,达到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水平。赛后血乳酸恰在无氧阈水平上下,平均心率(陈式175.5次/min,42式167.1次/min,杨式155.1次/min)属有氧代谢的中等强度运动,男、女队员的血红蛋白普遍较高。认为缓慢圆活的太极拳运动能获得如此好的心肺功能反应与太极拳演练时注意拳式呼吸和运动训练强度恰在无氧阈水平及其“意气运动”的特点有关,根据太极拳运动员的氧利用率高,推测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内呼吸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需加强对外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女子手球能量代谢特点,以中国队正式比赛为研究对象,分析6名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能量代谢特征。在实验室测试了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最大心率、体重,在比赛现场测试比赛时的心率变化、血乳酸。结果:场上队员比赛平均时间为46.25 min;比赛最大心率平均为181.6次/min(177~188次/min),达到99.6%(98.9%~100.6%)HRmax,比赛平均心率为(154±10)次/min,102%(97.9~107.3%)HR-AT;心率变化振幅平均为16.8次/min;场上运动员在MHI心率区间运动时间比例最高,为47.6%,MAX区间达到17.68%,LMI区间达到16.9%,LI区间达到15.14%,L区间达到2.62%。全场赛后乳酸(3.7±1.4)mmol/L。守门员比赛最大心率158次/分,达83.6%HRmax,全场比赛平均心率125次/min,达83.3%HR-AT,全场结束乳酸1.9 mmol/L。结论:手球比赛是混氧运动,场上队员平均强度在无氧阈强度上下,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较低,主要进行有氧运动,但无氧运动占一定比例,负荷强度可达自身极限。守门员比赛时心率与场上队员相比较低。研究认为,优秀手球运动员须具备高水平无氧爆发力和较强的有氧能力。无氧供能水平低,可能限制队员水平发挥。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财经大学女子定向越野队(国家队)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过八周的10km耐力训练,测定训练前后的跑节省化、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并运用因子分析比较对耐力训练效果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0km长跑训练使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VO2max各指标几乎没有变化;VT各指标中除R-VT指标没有显著意义外,其他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升高(2%~7%,P〈0.01);RE各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2%~9%%,P〈0.01)。结论:(1)为期八周的10km有氧耐力训练(VT强度)能够提高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的RE、VT水平,VO2max几乎没有变化;(2)RE在评价女子定向越野运动员耐力训练效果方面优于VT、VO2max,具有较高的可训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脉搏转折点”测定无氧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大吸氧量早已被人们认为是评定中长跑运动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来有人建议用有氧阈和无氧阈作为评定持续运动能力的指标,并作为开运动处方的依据.根据skinner的假定模式,在进行逐级增加运动强度的运动试验时,会出现三个不同的时相,时相Ⅰ为有氧阶段;时相Ⅱ为从有氧到无氧过渡阶段;时相Ⅲ为无氧阶段及两个阈值,即有氧阈和无氧阈.各时相的特点如下:有些调查研究者建议,以不伴随血乳酸浓度逐渐上升的最高运动强度来预测耐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用VO_2max要  相似文献   

16.
女性儿童少年无氧阈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48名10~19岁女性儿童少年在跑台上做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达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时各指标的变化。受试者按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女童达无氧阈时吸氧量绝对值和通气量在10~14年龄段(青春早期)间逐年增长,14岁后保持稳定,无氧阈占最大吸氧量百分比在57%~61%之间。吸氧量相对值和梅脱值10~14年龄段高于15~19年龄段,呈现青春中后期的下降和停滞趋势。氧脉搏10~13岁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4~17年龄段中较稳定,18、19年龄组达峰值。无氧阈时吸氧量绝对值及按体重、心率计算的吸氧量相对值分别与最大吸氧量时的对应值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法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期间的生理学指标进行跟踪测定、评价,对训练过程进行调控.研究表明:用心率、心功能指数、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无氧阈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赛前的机能状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需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实际,加强监控和调控,进行综合分析;赛前训练安排应以专项素质为主,突出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速度力量在赛前训练要给予重视,负荷的安排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高水平女子手球选手准备期各因素结构,以便制定训练任务,对来自伊热甫斯克大学校队的女子手球选手进行准备期的测试,20项测试内容确定出身体准备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参与测试的运动员包括俄罗斯超级联赛的世界级选手和大师级选手,选手的年龄为21.7±3.7,运动年限为9.1±1.1。女选手的机能状况通过基于DK-TEST的Dushanin-Karlenko的心脏诊断技术确定,它可以提供身体机能储备能力的不同表达信息,在伊热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速度和力量耐力是建立在高水平有氧和无氧供能基础之上,是专门性身体准备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要考虑比赛时间和女子手球选手运动能力的不同特点。速度—力量的准备是女子手球选手专项练习的关键组成部分。女选手的训练计划应该按照这种负荷方向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 U -12、U -15、U -19集训队伍的52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 Yo - Yo IR1、Yo - Yo IR2、最大摄氧量、平均无氧功率测试,以分析 Yo - Yo 间歇恢复性测试与不同年龄段女子足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1)U -12年龄组女子足球运动员 Yo - Yo IR1、Yo - Yo IR2测试与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之间低度相关,而与平均无氧功率结果间呈高度相关;(2)U -15年龄组运动员 Yo - Yo IR1、Yo - Yo IR2和平均无氧功率结果间中度相关,而2者和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U -19年龄组运动员 Yo - Yo IR1、Yo - Yo IR2测试成绩和最大摄氧量结果间显著相关,而与平均无氧功率间关联程度很弱。结论:Yo - Yo间歇恢复性测试可较好地评价处于青春期女子足球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以及成年女子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20.
女子手球比赛时生理、生化指标及运动负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国家女子手球队参加全国锦标赛及国际邀请赛中的队员的生理、生化及训练负荷指标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 :我国女子手球整体水平较低 ,尤其无氧耐力较差 ;训练负荷指标中 ,我国女子队员较韩国队差 ,训练负荷指标中 ,运动密度结合跑动距离及快跑距离是评价训练负荷量的简单易操作的良好指标 ;应用 Polar表记录运动员心率 ,表明平均心率可准确评定训练负荷强度 ;尿蛋白每分排析量阈值是评定负荷强度的简便、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