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着重从理论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结合,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大量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随之出现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江西赣州市管辖范围内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对赣州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一步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全面分析。文章立足于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结合省内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遇的瓶颈,从区域经济、父母责任、学校职责、社会关注和政府策略等方面展开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由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移动学习,为解决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根据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学习特点,设计出移动学习体系结构,并对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进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更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以灯塔市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灯塔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大规模地进城务工,产生了留守儿童生长环境不健全、亲情缺失、学习兴趣下降、性格怪异、非社会化行为日益突出等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教育之间出现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新农村、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力度和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杨扬 《内江科技》2011,32(12):198+178-198,17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贵阳市修文县1280名农村留守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了目前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多层次、多维的角度对造成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有关调查,以此分析留守儿童现状、成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以利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张静 《科教文汇》2009,(3):90-9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剥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弱势群体广受社会关注,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主要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从三个不同层次提出了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弱势群体广受社会关注,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主要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从三个不同层次提出了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民大规模地进城务工,产生了留守儿童生长的环境不健全、亲情缺失、学习兴趣下降、性格怪异、非社会化行为日益突出等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教育之间出现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新农村、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力度和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朱玉春 《资源科学》2019,41(2):352-361
科技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科技特派员企业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基于科技特派员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选取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区208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企业作为观察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3个维度测度了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并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表明,科特派企业结构型、关系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帮扶带动扶贫、产业增收扶贫和投资收益扶贫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科特派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科特派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特派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多维度集聚企业社会资本,建立科特派企业联盟,运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融合,构建由政府、高校、合作社和金融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协同科特派精准扶贫机制,带动区域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综合施策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长期困扰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难题。随着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新时代中国的反贫困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解决绝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转变为综合施策推动相对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个人和区域尺度可持续性入手,初步构建了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解析了2020年之后内部与外部约束条件,提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施策路径。提出建议:引导人口及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镇乡村互动与等值发展面貌,深入推动资源和生态优势价值化,聚焦青藏高原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攻坚;将"十四五"作为应对相对贫困长期性的起步期,制定灵活精准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识别标准,注重各类反贫困政策工具与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分布式、流动式相结合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畜禽养殖业既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农村、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它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破解"三农"困局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如期、保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助推精准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畜禽特色养殖产业,使产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道路,既可带动当地饲料、养殖、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当今扶贫产业中新的闪光点。文章阐述了畜禽特色养殖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分析了科技创新在畜禽特色养殖精准扶贫中的成效,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畜禽特色养殖助推科技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我国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博胜  曹筱杨 《资源科学》2021,43(8):1549-1561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进而显著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但对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冲击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非贫困县平均上升0.1512,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平均降低0.3668,但这种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政策累积效应不明显。②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城镇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非农化调整4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长远来看,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非农化调整将给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累积效应,对改善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欢 《软科学》2017,(5):11-15
以精准识别为导向,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转变的视角对我国农村脱贫进行新探析.通过构造洛伦茨曲线法,求出基尼系数和社会财富指数值,研究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绝对贫困线不能完全覆盖贫困者,建立相对贫困线有利于在贫困新形势下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可以有效遏制扶贫资源分配中精英捕获的瓶颈;针对忽视最贫困等问题提出精准帮扶的对策,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等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提高其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勇 《未来与发展》2013,(3):109-112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村扶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依据不同阶段现实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和执行了不同的扶贫税收政策,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地区贫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国务院提高了扶贫标准,连片特困地区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战场。新时期农村扶贫攻坚,必须加大省际之间、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的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必须出台更加有力的保障政策。本文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农村扶贫税收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农村扶贫攻坚战,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