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玲 《快乐阅读》2011,(13):8-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8,(9):2-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论坛》2013,(12):62-6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共360句、1080字。除总叙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7个章节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涵养德行的优秀读物,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学会感恩     
近读《弟子规》,感慨万千。 《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全文虽只有300多句,1000余字,却是从儒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5.
周旋 《华章》2011,(29)
《弟子规》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之作,它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本文将阐述如何运用《弟子规》思想启导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6.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讲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本书原作者李毓(yù)秀(1662~1722)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为《弟子规》。  相似文献   

7.
邹玲 《教师》2013,(16):115-1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班孩子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改变。  相似文献   

8.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篇中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该文从《弟子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析了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吉兴 《职业技术》2007,(5):51-5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国学热”慢慢兴起,如对《弟子规》一书的推崇,很多学校重新把它作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良好的首选德育教材。《弟子规》是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通过对<弟子规>伦理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教育家非常重视德育,古代的卓越人物更是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培养。《论语》中大部分内容谈的都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段话明确地把思想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学习《六艺》放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1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相似文献   

14.
黄济 《中国教师》2006,(8):18-19
二、《弟子规》《弟子规》一书,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弟子规》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原话,用三字句改编成为:“弟子规,圣人训;…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这里拟将那些至今仍活跃在现代生活中的成语、熟语、格言等,按照原文的篇序列举于下,以供参考。《学而》:巧言令色/吾日三省吾身/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亦见  相似文献   

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钱文忠教授说:如今的孩子获取  相似文献   

17.
<正>《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集大成者,是给学生树立的规范。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学习了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直到老,我们的身份也永远都是一名"学生"。因此,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一道去学习并践行《弟子规》的师道精神。《弟子规》的内容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共同最求的思想准则以及行为规范,而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弟子规》作为我国先圣孔子的思想传承,将儒家提倡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等良好的品德与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化、规范化。文章通过简要阐述《弟子规》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现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弟子规》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去爱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  相似文献   

20.
“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在今天,他的思想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指导着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