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伟  高婷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8):99-100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的C2R模型,计算了200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对效率值,从相对有效性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软科学》2012,26(6):60-64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呈现三集团发展态势。由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历史基础、政策机制等差异,武汉城市圈城际资源环境系统整体发展空间不对应,形成四大类型:资源环境好—经济发展型、资源环境好—经济滞后型、资源环境差—经济发展型、资源环境差—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3.
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作用机制出发,构建包括系统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26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赋权,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近年来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环境承载力变化较明显,整个武汉城市圈环境状况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地区逐渐递减;(2)武汉和孝感市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强,黄石、鄂州两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其他地区环境承载力变化相对较小;(3)依据评价结果,建议武汉城市圈要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尤其是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效率和处理率。  相似文献   

4.
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九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了解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科学地发展武汉城市圈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用变异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圈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并提出圈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伟大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金融、交通、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合理利用好这一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介绍武汉城市圈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讨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能否发挥显著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是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出发,对武汉市城市圈的竞争力做出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的休闲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地理区位、经济现状,对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作初步的规划,提出了以武汉为主要轴线兼以东南开发带和西北开发带的战略布局,并从多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娜 《科教文汇》2008,(17):141-141
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能否发挥显著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是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出发,对武汉市城市圈的竞争力做出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以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的旅游中心地的优势和功能,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旅游中心地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突破性发展的策略,对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也有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这一增值最快的重要因素.以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武汉城市圈建设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城市圈中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旅游经济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针对目前城市圈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服务企业为基础、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以完善配套设施为途径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城市圈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柯新利  孟芬  马才学 《资源科学》2014,36(8):1572-1578
从武汉城市圈全局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案例区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的人口总量结合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测算得到武汉城市圈耕地需求总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进而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为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能满足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资源区域间优化配置须同时考虑全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并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构建一套由总量指标、质量指标、速度指标、加分指标共4类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所组成的科技创新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1,对武汉"1+8"城市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障碍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勇清  曾铁铮  李世才 《软科学》2012,26(8):55-59,64
分析了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现有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中的不足,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的特殊性,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合评价模型,并以R、P、H三市为例,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国亮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2):25-26,42
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是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还将有助于武汉城市圈农村中低收入农户民生为重点的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展开。针对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深入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浅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揭示出城市圈产业结构中产业专门化率低、不具有比较优势、一产过高、三产过低、产业同构严重等问题,为制定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从市场角度出发,以武汉城市圈的场馆资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地理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综合政府、社会和群众健身三方面的利益,提出便于政府监督管理、符合市场需要、方便武汉城市圈群众使用的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的理论,并构建其规划模型,以促进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