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大众媒体是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媒体因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科技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门户网站作为互联网的中坚力量,理应担起科技传播的  相似文献   

2.
从"把关人"向"引路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兴起首先带来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内涵发生转换。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转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个人间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  相似文献   

3.
庄育飞 《图书馆论坛》1999,(5):28-29,27
1 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人们在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传播的构成要素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传播要素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传播由谈话者、说的话和听者三要素构成。一直到1984年,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在《传播社会的组织与功用》一文中提出的“五W”传播模式(见图1),这是人们最常引用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传播渠道(Whichchannel)、受传者(Whom)、传播效果(Whicheffects)。  由…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戏曲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广播戏曲、电影戏曲、电视戏曲传播优势与传播劣势的分析,指出了戏曲在媒体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MG动画应网络传播形式多元化的需求而产生,并表现出鲜活、生动、多元的后现代主义的语言特点,迅速在网络传播中占领了一席之地.本文将深入研究MG动画的发展现状、传播优势、语言特征、发展展望等问题,以优化MG动画的网络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闻宣传工作”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这是由于我们的许多宣传动员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而且我们现在大众传媒的前身,亦是以宣传为己任的党报党刊党台。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而且这个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新闻业得以产生。因而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它的目的是向公众灌输观点。完成宣传任务,得到满足的是宣传者,宣传行为的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传播作用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奇 《新闻界》2008,(4):94-95
在城市文明的传播中,农民工有着双重的传播角色,通过不同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统束缚下的农村社会,对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有着先导和示范作用。但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传媒环境的制约,其传受有一定的混杂性和低层次性。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民工的传播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信息平台。这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构建作用以及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10.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网洛、手机短信、播客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传播载体变得私人化、传播内容变得复杂化、传播对象变得自由化,这无疑给把关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原有职业把关的把关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媒体传播的格局中,如何审视新闻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的变化,是当前急需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亚玲 《新闻界》2008,(5):141-143
本文从现有的“人内搜索”现象中抽象出其传播模式,在对其传播机制进行剖析之后,乐观地指出从暴力的“人肉搜索”到友善的“人机搜索”实现跨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论"支票簿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通常容纳了错综复杂的变革力量,因此,势必使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新闻传播系统自然也不能例外.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系统中,"支票簿新闻"就是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招兰 《档案时空》2006,(10):15-17
“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又反映了经济基础物质成功中凝聚的精神价值”。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尊重和运用信息传播规律,交流和传播档案信息,从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将档案信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创造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前11期专栏中,我们围绕品牌传播,与读者共同讨论了认识媒介,构建新闻场、情感与价值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本期是这个专栏的最后一期.在这一期中,我将回到这个栏目的初衷,将品牌传播中的道与器放到一起来谈.有些内容,会是对前面各期的小结和提升,有些内容,会是一些关于品牌理解的片断.落脚点,则在于倡导实现道器合一的传播境界.  相似文献   

18.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选取“国标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2008年第一大假新闻通过网络从无到有的事件,从传播环境、受众、传播者三个层面,就该事件进一步分析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而从受众、传播者、传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亮 《今传媒》2016,(3):10-11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对中亚各国的对外传播将由形象传播进入到战略传播的新常态.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陕西对中亚地区对外传播战略,是提高陕西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新丝绸之路建设、实现陕西与中亚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在对中亚对外传播中,需要在对外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有效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