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导师指导等。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科研团队的集体指导为方向,拓展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学习范围,不断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真正提升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韩涛 《教育与职业》2012,(30):173-17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了"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吸纳了一批师范类高校参与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这类高校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在专业教师培养、学科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上应扬长避短,采用职业定位的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学型工程硕士"。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论文结合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实践,分析了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流工程硕士的层次、岗位、行业特征的三维专业定位方法,构建了校企合作指导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组织结构,针对性地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措施.通过国内外物流工程人才的专业定位实例,说明了物流工程专业三维定位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具体的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依托科研项目的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是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工科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大中型企业和部队干部的全面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位层次,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有关学院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国防科技大学扩大工程硕士培养规模初见成效,共面向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广州军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招收工程硕士10个班共240余人,比前两年的总和还多近90人。今年国防科大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开展了在录取为硕士生的应届本科…  相似文献   

5.
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以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结构的特点,论述了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分别从校企、导师以及研究生多个层面,阐述利用校内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科研合作平台等手段,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的性质决定着其教学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研究生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二者成正相关和采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有效性,这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下文简称工程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必须改变传统培养观念。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进行了充分探讨,力求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佳  宋戈  吕晓  陈玉芬 《大学教育》2023,(19):35-37+49
开展面向科研能力培养的“Seminar+PBL”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国家提出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响应。使用“Seminar+PBL”混合教学法,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文章梳理总结了研究生课程——公共经济理论研讨中的“Seminar+PBL”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评价、教学监管等五个方面开展面向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研究生课程“Seminar+PBL”教学改革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以期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所研究型大学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及相关导师的调查,从入学动机与专业认同度、课程体系与教学状况、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导师指导情况等四个方面来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调研数据,从培养过程、培养产出两个维度对比分析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然差异以及各自与应然的差距。研究发现,两者分类培养逐渐凸显,关键培养环节差异显著。工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方式更多,专业训练与导师指导符合培养规格,但工学硕士研究生对课程内容前沿性与综合性的评价低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对课程内容实践性与职业性的评价高于工学硕士研究生,但在实践性教学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导师配备、实践时间等凸显专业学位特色的方面与培养要求相距甚远,知识生产动力机制仍不完善。两者培养产出相对符合目标导向,但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培养产出仍与研究型专业人才为导向的知识生产者角色定位存在偏差,知识生产过程中关键要素的匮乏使其培养产出不够理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深化新时代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科学实践不主动、就业取向模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导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可以采取灵活制定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等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了以建构知识能力、表征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三个一级指标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特征量表”,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期望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提出高校要从更新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案例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等方面有的放矢地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近年,郑州大学针对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这一重要问题,将研究生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学校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通过这样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学校提高了论文质量和答辩通过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创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分析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自主创新的需求和为适应企业需求需要解决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基于知识创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能否取得学位资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总体水平也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几年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型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工作的分析,指出了指挥型工程硕士培养在学位论文阶段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进指挥型工程硕士论文培养阶段教学指导工作的方向,在选题、开题、研究、评审、答辩等环节中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领域的工程项士研究生类人才的培养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技术手段等若干问题。提出了针对培养该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灵活式、开放式办学等的几点建议。这些思考与建议同样对我国其它类别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发展。本文在剖析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新模式,提出跨组织合作、分层次培育、全周期培养、个性化定制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法,为新形势下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思路和模式,大数据素养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对大数据素养有更高需求。分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的内在需求和社会需求,详细界定了其内涵,并从教学、科研和实践等环节入手,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培养的可行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重心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善于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难题。针对目前纺织工程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学科交叉与融合下纺织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加强学生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促进各学科、专业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支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生产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也随之而变,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强,由此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导师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此,需通过建立一套专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培养模式,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略、导师指导方式,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