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了解全运会近年来奖牌及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正确把握全运会自行车项目奖牌分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竞争方向,提高自行车运动水平,通过对7、8、9三届全运会的奖牌和竞争实力的对比分析,发现全运会奖牌分布走向由个别强队垄断趋于分散方向发展,强队的垄断地位逐渐削弱,分布数量也逐渐均衡。而且,男子项目的竞争实力相对于女子项目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2.
江苏女排从六届全运会到七届全运会,在整整六年时间里,由上届全运会预赛未出线和到本届全运会获得第四名,进入全国四强行列,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在1987年的六届全运会预赛中,江苏队以2:3负于云南队失去了参加决赛的资格。在以后的三年中,队伍一直处于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老队员逐步退役,新队员陆续进队,到1990年底才基本稳定,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18岁不到的年青队伍。这批队员身材条件好,初步掌握了各项基本技术,但技战术上还很粗糙,网上扣、拦有高度,而接发球、防守技术较差。在当年甲级联赛B组比赛中仅获得第五名,降到C组…  相似文献   

3.
全运会在我国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研究全运会的变革历程、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将对全运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推动作用。研究认为,全运会的赛事经济效益低;全运会历届发生的负面新闻影响全运会的赛事公信力;传统的奖牌榜与“计分制”不再适应中国竞技体育环境;政府指导文件的硬性要求促成全运会改革;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热情与日益衰弱的专业体育人才选拔机制的综合博弈是现阶段引导全运会改革的重要力量。研究根据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的发展改革趋势,进一步提出了挖掘全运会潜力的发展方向:通过进一步透明化全运会运作结构,全运会的赛事公正性体系化,对计分制进一步深入改革,淡化全运会赛果的政治影响;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赛事改革,选取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将群众参与与高专业、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紧密融合;基于现有全运会结构,持续优化全运会的赛事文化,基于体育文化传播和一带一路机遇,树立中国竞技体育赛事品牌典型;持续重视青少年组的赛事构建,加大基础类项目的比重,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使民间自发涌现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建设下的全运会发展面临着问题及其不足:理念的回归、经济效益的实现及赛后场馆的利用等。以十一届全运会的办会理念为例来探讨“和谐社会”建设下全运会发展有待完善的几个方面:全运会办会理念理应回归人民;承办者应注重发挥全运会的社会效益,防止全运会经济效益的过度开发;全运会场馆性质理应定位于公益性,赛后利用更应体现它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5.
全运会作为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媒介仪式、象征符号以及集体记忆三种路径不断地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建构。全运会开幕仪式中的文化表演和火炬接力仪式成为国家、地方文化融合传播的主要形式;全运会会徽、吉祥物、邮票等则成为全运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载体;全运会利益共同体成员内心的集体记忆,从群体内部彰显了共同体成员对全运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第11届全运会市场开发面临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的严峻形势,但其市场开发成效显著,签约资金、物资以及服务总价值超过7亿元。第11届全运会市场开发坚持资源整合、统一开发;坚持合作共赢,注重回报;坚持行业赞助的唯一性和排他权;坚持品牌宣传优先的原则,大规模开发特许商品;坚持赞助商至上理念,突出做好回报维权工作;坚持目标管理,完善管理机制。今后全运会市场开发应积极探索构建全运会品牌体系、完善全运会市场开发法律体系、健全全运会市场开发管理体系、健全全运会市场开发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体育赛事文化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按照体育赛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制度文化、符号文化、举办理念和商业文化四个方面对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动因进行了探索。针对当前全运会赛事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全运会赛事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我国全运会组织管理中政府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运会举办所依赖的赛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现代全运会的资源配置方式中,政府作用日益降低,市场机制引入日渐增强,社会力量表现出强烈的参与要求.可见,在我国全运会转型背景下,如何配置赛事资源及其优势整合,是完善全运会运行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第十、十一届全运会的奖牌数目为指标,着重分析广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与第十届全运会的奖牌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通过与其他体育强省的对比,找出广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我国全运战略存在的价值及未来发展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全运战略的实施概况及其对我国体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新时期全运会的存在价值进行了重新探讨,指出全运会在服务奥运战略的前提下在举办目的、意义、措施等方面应转变观念并实施必要的改革,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战略目标的基础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而这一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适应奥运战略的需要。本在分析论证全运会、省运会如何与奥运会接轨,构建我国竞技体育战略同心圆的基础上,从经济拉动力和竞赛调解力等两方面.具体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实现接轨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某些管理环节的不完善,致使全运会存在"灰色地带"。通过对近几届全运会"灰色地带"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提出强调全运实质,协调奖惩方式;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建立全运监管组织;明确全运诉求,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全运法律体系,多手段协同治理;严格媒体舆论监管,树立科学舆论导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传接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中国五人制国家队巴西籍教练法里那的访谈和参加我国首届五人制教练学习班,并结合高水平五人制比赛的录像统计,发现五人制足球比赛的传接球具有自身的特点,揭示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了解五人制足球比赛传接球的规律,使我们的训练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面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的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在变化中得到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以少数民族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能够形成传承合力,共同构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对比分析法,以我国第7—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前八名运动员成绩为依据,借鉴经济学区域划分理论对我国参加全运会田径比赛的各区域竞技实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田径运动具有竞技实力区域性、男女子区域差异性、竞技实力动态性、整体实力与绝对实力高度相关四大特征。认为,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把握地理环境优势,发挥地域、区域文化的积极效应;政府宏观调控,保优促劣;以科技为主导,提高竞技田径训练科学化水平;拓宽田径市场,争取资金来源,以促进我国竞技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及发展契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综合归纳法等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及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契机进行深入探讨。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1周年为视角,审视休闲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作用及现实价值。透析全民健身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促进、协调的关系,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大众健身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国运动会的理性回归的分析,认为全国运动会的理性回归的标志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活动隆重热烈;开幕式全民健身展示精彩纷呈;中国全民健身博览会圆满成功;十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轰轰烈烈。现实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了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丰富了新闻宣传活动内容;实现了体育价值观念创新;激活了筹备工作机制;推动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最后对全国运动会的理性回归的对未来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符号。所以,对语言性质;阳意义的诠释不能与其所属的社会和文化相脱离。体育是一种肢体语言,与人类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它不仅仅是一套符号,一种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全运会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实质上就是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身份的符号,是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后奥运时期我国将走大力发展大众体育的路线,民族传统体育将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提出后奥运时期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之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切入点,对举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弘扬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激发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研究热情,探索民族体育赛事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举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省市和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