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有的学者也将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初的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联系起来。此后,这一思想首先受到美国东北部八所名牌大学(长春藤盟校)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和教育实用主义盛行,对物质文明盲目崇拜,荒芜了理性原则,导致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与此同时,在大学教育理念上,许…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它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追求没有通才教育那么高,但对人格结构的完善有着更明确的目标;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它虽然和专业教育有差异,但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它更强调“元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结构的相对完善;通识教育不是各种课程的大杂烩,它的课程既要注重广度,还要注重深度;通识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甜点”,而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食”,大学应该结合通识教育的普遍性理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打造由高水平而非低水平教师领衔的通识课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个人今后多方向发展提供全面知识准备。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职的专才教育有滑入庸俗化的现象,有可能丧失“高等”与“高级”的本质属性。“高等”,就高在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层次,高在专业技能的理论上;“高级”,就高在做人的品质,高在发展潜能上。高职教育有必要研究适合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三年制专科高职能否采取专业、通识、实践三项教学并重的模式,创新四年制双专业高职本科,采取两个专业和通识、实践教学四个一年学时模式,以培养现代高级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谢兵 《文教资料》2008,(12):162-164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广博知识和人格修养的教育形式,尤其对于本科教育形式,它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育在地位上应并驾齐驱.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是关系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构建"研思行"的教学模式将为通识课程提供有效教学的实践保证.  相似文献   

5.
“智性教育”是运用智性的教育方式来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开启人的思维、知觉与“智性”,最终激发他们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能力.它与传统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着重智性启发而非技术训练”,其宗旨与通识教育颇有相通.目前各医学院校均已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尴尬.作为通识课程,其课程规划与设计应以智性的关怀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顺应通识教育理念:同时,须整合通识课程教师资源,促进教师通识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大学"通识教育"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中由于学科与专业的细化导致了“造器型”教育的产生,而“通识教育”越来越远高大学教育,井出现了以哲学类课程与工具类课程替代“通识教育”的倾向从而使通识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育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使教育目的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失衡。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改革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东西方文明,通识教育自古便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寻求“通识”与”专业”相统一的现代通识教育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识教育彰显大学精神,使教育真正为“育人”而非“制器”。  相似文献   

8.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是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该课题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作为案例,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回归教育本原,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弘扬通识教育理想,建立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培育有教养、有思想、有思维、有能力的“社会的人”、“自我的人”和“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10.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合理的结构设置、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校本”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模式等特点。它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明确课程目标、规范课程设置流程、提高选课自由度、完善多方支持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课程风格。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它产生于美国大学,但源头却在欧洲,它在美欧以两种不同路径演变发展.通识教育移植到我国大学后遇到一些问题,如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较肤浅、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通识教育的认可度较低、通识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通识教育机制趋于僵硬等,通识教育现实与理想有很大距离.我国的大学要在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和以理想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之间寻找一种张力和平衡,去开拓一条真正的符合国情的、本土化的通识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洲 《教育探索》2011,(11):59-60
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目标功利化、课程设置“拼盘化”、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可采取以下对策: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通识教育课程,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在通识教育中开设文学类公选课的必要性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6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几经尝试和改革后,美国的哈佛大学,校长劳维尔推行了由主修课、分类必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组  相似文献   

15.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专业,它的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专业结构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为基础,包括“通识化教育”、“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应达到大学本科生的一般素养、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提高通识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通识教育,是摆脱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必须根据其重在“育”而非“教”的特色,以课堂教学实践为第一手资料,分析通识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改进措施,以最终实现通识教育追求的全人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徐曼曼 《教育》2012,(10):28-29
对我国的普通高中来说,“通识教育”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虽然进行了将近10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高中课改后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然隐含了“通识”的影像,但在任何与高中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中,找不到“通识教育”这几个字,我国的普通高中没有“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仅作狭义的“通识课程”来理解,并常常把它与专业教育 相对立。概念的误读会导致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力。通识教育是某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理想或理念。  相似文献   

19.
高职通识课程“中西文明趣谈”以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相关教学改革实验已经两年有余.“中西文明趣谈”教改团队从探究“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的原初涵义入手,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习得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以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建构起了独特的课程文化.同时,针对高职通识教育教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团队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湄 《英语广场》2022,(25):113-117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自由、顺其自然地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教师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英语听力教学设计中,提出相应的英语专科听力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听力教学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民办高校英语专科听力教学模式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